CNML格式】 【 】 【打 印】 
嫁到大馬的中國媳婦:找到了歸屬
http://www.CRNTT.com   2017-11-09 11:32:30


三個中國媳婦說,比起人多競爭大的中國,馬來西亞的生活壓力小,就好像度假一樣。
  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根據馬來西亞移民廳的數據,大馬每年有近10萬人成功申請公民合作夥伴的旅遊簽證(Visitor(Social)Pass For Citizens Partner),去年約為10.8萬人,今年約9.5萬人。這不包括已生活在馬來西亞每幾年更新一次的長期旅遊簽證(Long Term Social Visit Pass)的外籍配偶。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這些數字裡頭,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媳婦更是為數不少。除了與馬來西亞華人有共同的語言,步伐比較慢、競爭比較低的生活,讓她們自然融入社會的同時,也覺得這裡生活過得舒適,是一個理想的國度。

  不過,除非領了永久居留證(PR),否則的話依然是困難重重,包括不可在國內工作、不能申請銀行戶頭、辦信用卡,生活裡諸多不便。這些都造成外籍配偶在融入社會、擴展人際關係的重重阻礙。

  在馬來西亞已經生活超過10年,已獲得永久居留證的中國媳婦邵佳、王麗麗和單春燕,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障礙。主要原因是她們嫁給馬來西亞籍丈夫之前,早在這裡生活了一段時間——她們都是馬來西亞的留學生,是在求學或工作過程認識本地人,才踏上異國婚姻之路。

  三個中國媳婦從事不同的工作:邵佳原本從事幼教,後來為了更多時間陪伴孩子而轉做電商;王麗麗與丈夫一起創業,如今打理一家外貿公司,將中國和韓國產品引進馬來西亞;來馬讀會計系的單春燕,目前是一名全職媽媽。

  和其他中國人一樣,還沒有踏上這一塊土地之前,她們都以為這裡只有馬來人,或不會說中文的土生華人,來到馬來西亞之後才發現大家都會說中文。

  如今,她們已通曉英文和基本的馬來語,中文還參雜了本地華人的口音和用詞,十足的馬來西亞華人。

  “我回到上海,大家都說我的口音不像是中國人。”邵佳笑道,她在這裡交了幾個上海朋友,否則的話根本沒有機會說上海話。

  她的先生受英文教育,中文不太靈光。當初兩人正是因為互相學習彼此的語言而認識,“他在美國長大,後來回來考法律執照資格,我被他的美式英文吸引了!”。

  特別關心孩子教育的邵佳,為了深入了解本地教育,特地走入幼教和小學領域。當中也讓她迅速接觸大馬社會,幼兒園的老師、家長成了她的朋友,“掌握了馬來西亞的教育系統,我才比較放心,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她還為了孩子的國語聽寫,特地去惡補自己的馬來文。

  邵佳坦言,她的生活悠然自得,除了陪伴孩子,她還會去健身、學鼓、拉小提琴、唱歌和跳拉丁舞,日子十分充實。

  相約聚會,協助中國媳婦融入大馬生活

  單春燕和王麗麗同樣是東北人,只是一個是吉林,一個是遼寧沈陽。

  單單中國國內,北方和南方人的文化已有很大的差異,更不用說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她們初到這裡的時候,還找不到東北菜吃。

  當時不像現在那麼多東北餐廳,要吃東北菜得自己煮。我的家婆教我煮本地菜,慢慢適應本地食物。”單春燕回憶。王麗麗笑言,回去中國一個星期就想念馬來椰漿飯、印度甩餅了。

  住在蒲種的她說,住在那裡的中國人比較多,因此也常有聚會。不只中國媳婦、女婿,包括在這裡工作、念書,以及透過“第二家園計劃”來馬定居的中國人,都會相約出來聚會。

  我們的微信和QQ有很多生活在馬來西亞的中國人群組,比如中馬婚姻群組。”單春燕說。

  這些群組幫助生活在馬來西亞的中國人,尤其是剛嫁進來,遇到辦理簽證、學習馬來語、英語、駕車等問題的中國媳婦。此外,中國駐馬大使館也曾辦過“中國媳婦大聚會”,聚合了國內的中國人交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