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金門“學霸爺爺”探尋閩南文化之脈
http://www.CRNTT.com   2018-01-03 11:15:50


吳啟騰在閩南師範大學。
  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67歲的金門人吳啟騰,剛剛在漳州完成了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這個因“閩南師範大學史上年紀最大博士生”的身份而走紅的“學霸爺爺”,將研究主題指向了文化生態學領域,意在探尋閩南文化的變遷史。

  福建日報報道,吳啟騰對閩南文化情有獨鐘,源自少年時。當他還是金門漁家子弟時,父輩就常向他提及閩南文化歷史。1987年兩岸開啟交流後,已身為人師的吳啟騰頻繁帶領學生回到祖籍地,探尋閩南文化的發端。

  退休離開講台後,吳啟騰心心念念的,便是探索閩南文化的演進史,以及借此推動兩岸民間文化的更多交流與互動。因此,才有了年近古稀跨海求學的故事。

  閩南文化啟蒙

  在吳啟騰看來,“金門人”不僅僅是身份標簽,更帶著鮮明的文化屬性。“閩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傳承閩南文化,也就是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當年,吳啟騰是漁村裡唯一的大學生,理所當然擔負起修族譜、蓋宗廟時的執筆大任。回望家族歷史時,那些兩岸一脈相承的姓氏、地名,使吳啟騰受到了閩南文化的最初啟蒙。

  雖是化工專業出身,但在近40年的從教實踐中,吳啟騰卻始終重視在其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金門的不少中藥草,來自海峽西岸先民東渡。”他在開展自然探索類課程時,不光要學生從生物學層面認知鄉土植物,還引導他們了解背後的那一段段兩岸互動的微觀史。

  多年來對家鄉文化的觀察了解與體驗教學經歷,讓吳啟騰逐漸覺察,閩南文化的演化進程,與環境變遷有著極大關聯性。“金門與大陸近在咫尺,在長期的環境變遷中形成了閩南文化、僑鄉文化等。”吳啟騰試圖從這些演變中,提煉出共性因素,以便為今後開展環境營造與改善提供依據。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金門所處位置的特殊性,注定了它將擔負起搭建兩岸交流與融合橋梁的作用。這也是吳啟騰日後專心研究閩南文化的最大動機。

  文化交流踐行者

  2001年中秋節,是福建沿海與金馬地區直接往來後的第一個中秋節。

  這一天,廈門與金門聯合舉辦“海中會”,兩地派出代表共度中秋。“我很高興!”作為現場親歷者,吳啟騰對當時的盛況記憶猶新。

  那以後,吳啟騰便成為兩岸交流的積極響應者和推動者。

  2002年,作為金門最早推動兩岸教育界交流的校長,吳啟騰帶著金門烈嶼高中全體畢業生,到廈門市前埔中學(現廈門市大同中學)交流。兩校還締結為姐妹校。在他的帶動下,金門掀起學生赴廈漳泉畢業旅行的風潮,金門教育主管部門還組織全縣的校長到廈門開展文化交流。

  在日後眾多兩岸閩南文化互動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吳啟騰的身影。他多次與台灣宗親共同回祖籍地泉州祭祖。而他最傳奇的經歷,是2015年、65歲時,入讀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成為該校年紀最大的博士生。

  課程中關於閩台文化的比較與交流,是吳啟騰最感興趣的內容。“以閩南方言為例,由於大陸幅員遼闊,又受到山岳地形影響,閩南語因地區不同,而發展出了不同音韵和語調特性。”吳啟騰說,馬重奇教授的《閩台閩南方言文獻專題研究》給了他很大啟發。

  “作為閩南師大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博士生,不敢懈怠,也因與老師們年齡接近,有很多相同的背景與經歷可以交流討論,使得課程更為生動活潑。”吳啟騰說,鄭鏞教授的《宗教概論》讓他對金門宗教信仰與生活文化的演變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徐泓教授的《家族與宗族》的論述,則與金門社會形態大體吻合。

  兩年多來,吳啟騰對閩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閩台與閩南方言韵書研究方法論》《金門文化生態史觀》……收獲頗豐。他正在準備的畢業論文,將聚焦金門環境變遷與社會文化演變,專注於探討閩南文化如何在歷史長河中逐步適應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

  漳州求學之旅已近尾聲,但吳啟騰對閩南文化的熱忱有增無減。“這些年來,金門注重保護閩南文化,意義重大。”他說,兩岸閩南文化研究與互動,終須歸於“和平”這一母題。兩岸同文同種,以文化藝術這種共同的語言倡導兩岸和平是最有效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