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希:一個講中國故事的國際制片人
http://www.CRNTT.com   2018-01-04 10:08:53


  中評社香港1月4日電/2017年5月初,下了一天的雨夾雪。傍晚5點,紀錄片《阿壩吻禮》攝制組在若爾蓋包座原始森林的拍攝還沒完全結束,但必須收拾器材踏上返程。因為山里沒有路燈,都是懸崖峭壁,天黑前必須出去。

  中國僑網報道,出發已經遲了,熟悉當地環境的藏族工作人員扎西開車一路飛奔,陳希坐在副駕駛位置,心驚肉跳。一個多小時後,終於開出了森林。為了抄近路,車子開上了茫茫草原。為避免車輪陷進泥潭里,駕駛員一直猛踩油門,車胎一路冒著白煙,剛剛開到大路上,就爆胎了。車上的人都後怕得一身冷汗。

  這是陳希在四川藏區拍攝紀錄片《阿壩吻禮》期間的日常。這部片子聚焦了5個家庭,從初夏到深秋,她從英國倫敦往返四川藏區三次,斷斷續續拍攝了四個多月,終於凑齊了片子所需要的基本素材。

  因為已經移居英國,陳希每年有將近一半的時間生活在倫敦。她給人的印象是話不多,很沉靜,喜歡傾聽,但只要講起她拍攝的故事和主角,眼睛就會發光。她說,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和國際制片人,她要講述的故事主角在中國。

  結緣BBC

  因為2015年一次深入四川阿壩的採訪,陳希和藏區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當年結識的幾位朋友,至今還時常通過微信把阿壩的各種新聞資訊與遠在英國的陳希分享。

  一天,她接到阿壩州文廣局的陳順清發來的一幅照片。照片上,兩個藏族男子在嘴對嘴地接吻。這是藏人的一種傳統禮儀,她覺得有趣,有點像歐洲的禮儀,就圍繞吻禮進行了深入的調研,找到了和吻禮有關的幾位主角和家庭。

  她覺得這是個好題材,有故事可挖,展示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歷史和文化,決定為這個故事找一個受眾廣闊、有影響力的播出平台。經過多方努力,播出平台最終確定為BBC英國廣播公司的中英文網站。在此之前,陳希和BBC的合作已經持續了多年。

  和BBC的緣分,是從她赴英國求學深造開始的。

  2008年春天,她還在國內媒體做早新聞,一個月有三分之一時間要清晨4點鐘到崗。雖然早新聞一直是台里的龍頭節目,但她卻對未來感到迷惘。因為覺得可以看到自己10年之後的樣子,而她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

  經過一年一邊正常工作、一邊複習英文的艱苦努力,在第三次考試的時候,她咬著牙拿到了IELTS平均7.5分、GMAT700多分的成績。她當時的選擇為數不少,但最終去了英國。因為在她看來,英國是全球最富歷史和最有影響力的傳媒機構的聚集地。她希望有一天,能夠到世界級媒體去工作,哪怕只是實習。

  陳希順利拿到了倫敦商學院和卡斯商學院的MBA錄取通知,但是工商管理碩士基本要讀兩年,每年學費高達3.5萬英鎊。權衡之下,自己可以負擔得起的倫敦國王學院文化與創意產業專業成了她的最終選擇。

  到國王學院報到一個多月之後,她突然發現,學校前門正對著布什大廈的後門,這幢大廈就是BBC國際台的辦公地點。她很興奮,琢磨著找機會去這個近水樓台的聖地參觀。

  英國的普通碩士課程一般為期一年半,時間短,課業強度大,每周都要完成一篇3000字的論文和指定題目的課堂辯論。那時候除了繁重的課業,陳希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找各種實習機會,登陸各種招聘網站,看學校給的實習推薦,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4到5個小時。

  陳希回憶,入學那年的冬天,BBC舉辦了一次針對留學生的“認識英國”知識競賽,比賽的優勝者可以獲得進入BBC實習的機會。她毫不猶豫報了名。最終她贏了,並且是唯一的優勝者。

  “大家都覺得是在蒙,其實下的多少功夫只有自己知道。從到英國讀書那天起,我就沒看過娛樂節目,只看英國的新聞和辯論節目。之前密集看過一陣子英國各種娛樂節目,也是因為工作涉及節目版權的需要。所以,機會可能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吧。”陳希說。

  在BBC國際台實習的日子是從最基礎的大量英中新聞編譯做起的,還要做網站的後台編輯和原創新聞的采寫。雖然辛苦,但在日常大量繁複的練習和編輯們的悉心指導下,陳希的水平提高很快。

  去實習之前,陳希覺得自己是很有經驗的編輯記者,進入那樣一個多元環境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很多想法和眼界還是有些狹隘的,需要開闊思維去重新看世界。在這個純粹的英語環境里工作,她的英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開始學著用英國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去了解和融入英國社會。

  成為BBC的視頻供應商

  當時英國對留學生的簽證政策比較寬鬆,雖然BBC不提供工作簽證,陳希碩士畢業之後,仍然申請到PSW(Post Study Work)簽證,繼續為BBC工作。

  因為有留學背景,陳希沒有把更多精力放在採訪英國的明星和政要上,而是常常把筆觸和鏡頭伸向英國華人社會,替他們發聲,報道華人華社的動態新聞和人物故事,做了在英留學生讀書、生活、工作、情感故事的系列報道。

  陳希跑華社新聞時,剛好趕上英國為縮減移民人數欲取消PSW簽證的風口浪尖,這是很多留學生都反對的事情。BBC當時火速對話英國內政部,並採訪了多位憑借PSW簽證在英國主流社會取得成就的留學生。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發現很多從國內來英國讀書的同學其實只是想要一段畢業後在英國工作的經驗積累,並沒有移民計劃,我們公司的實習生當時就是這樣的想法,PSW簽證其實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如果PSW簽證取消了,這些孩子畢業後很難有機會迅速拿到工作簽證,就要立刻回國,他們來英國讀書的性價比就會大打折扣。”

  2011年,陳希和合夥人成立了一家傳媒公司,主要業務是她擅長的影視製作、公關和制片工作。因為對BBC視頻內容需求的了解和工作經驗,新公司也順利成為了BBC網站的視頻供應商。公司最初聘用的員工就是中國留學生。

  隨後的2012年,公司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當年恰逢倫敦奧運會舉行,全年的媒體工作需求不斷,陳希的公司成為了騰訊和新浪的奧運視頻獨家供應商。

  業務接踵而來。管理一家公司是陳希面對的新挑戰。雖然有心理準備,創業初期的艱難還是超出了她的想象。她不僅要對內容進行把關,還要自己制定商業計劃,談項目,應對甲方,做預算,控制成本。那時她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每晚最後一班地鐵的時刻,因為每天都是乘那一班回家。

  經過兩年的努力,公司業務逐漸上了軌道,陳希和合夥人成立了第二家傳媒公司。公司為不少中國留學生辦理了工作簽證和實習簽證,讓他們有機會在畢業後留在英國,增加國際媒體的工作經驗。“直到現在,倫敦的年輕華人攝像,80%以上都是與我們公司合作起步的。”

  講中國故事

  陳希的公司迅速發展為英國最知名的華人影視製作公司,不少客戶是英國本地相當有影響的大公司。在內容製作方面,陳希已經不滿足於日常新聞專題、廣告以及宣傳片的拍攝製作。她希望能夠拍出一些經得起時間打磨、留得住的東西。

  為了尋找新的故事和平台,2013年,陳希帶著倫敦華人設計師的故事回成都,參加了央視紀錄頻道導演遴選的公開競標演講。項目成功中標,她也從同場競技的其他導演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發現了異彩紛呈的中國選題。

  隨後,她到香港做短期訪問學者,發現深圳和香港有豐富的雙城故事題材。她以一個記者的觸覺,判斷這一定是個吸引眼球的題材。這也是陳希定居英國後,第一次真正把鏡頭聚焦中國。

  深港雙城故事開拍時,正值南中國的盛夏季節,平均氣溫高達40攝氏度。為了節約成本,劇組選擇住在價格比香港便宜很多的深圳羅湖口岸附近的酒店。每天清晨7點,拍攝團隊扛著器材從酒店出發,氣溫已經接近30度。

  片子的十幾位主角大部分是居住在深圳到香港求學或工作的人士。劇組每天全程跟蹤他們的生活。深港兩地跨境成了一個大問題,每天要過4次口岸和海關,單程排隊過口岸有時要花兩個小時,每天的拍攝時間都超過12個小時。

  劇中一位主角是住在香港鳳坑村的客家婆婆。鳳坑是香港新界海邊山坳里的一個小村莊,他們從深圳出發,過口岸,乘20分鐘東鐵線火車,到香港粉嶺,再坐30分鐘小巴,徒步翻過兩座山。這個過程中攝像機、鏡頭和腳架都要自己抗,人手好幾件。到了拍攝地,早就濕透襯衫。頂著40度的高溫,扛著攝像機,一拍就是到太陽下山,之後再原路返回深圳。到了酒店,又要倒素材、看素材。這樣的節奏整整持續了3個月,第一季的拍攝才告一段落。

  做為國際制片人,這些年陳希鏡頭下的人物越來越多元,有生活在英國的中國時裝設計師、英國上議院勛爵、街頭藝術家、社會名流和創業精英,也有中國最底層的小人物。

  最近兩年,陳希大部分工作時間都在中國。公司業務繁忙的時候,她每個月要往返一兩次中國。雖然經常飛來飛去,體力和精力都受考驗,但她始終認為,她的故事主角應該在中國。

  “這些年有很多回國採訪拍攝的機會,走過了很多地方,我越來越發現這是一片可愛的土地,這土地上有我最愛的人。他們那麼熱情、真誠地生活著,我有責任把這些故事講給海外的受眾聽。”

  由於對中英兩國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都有著深刻的了解和體驗,不少公司請陳希做中英項目的咨詢策劃和公關工作。她說,自己對連接中英的工作特別是文化項目都非常有興趣,但希望選擇更有益兩國社會發展的事情去做。

  不過,她的大部分精力還是放在內容上,希望每年至少可以拍好一個題目。“現在不是都在講工匠精神嘛,我覺得對一件事情專注到極致就是匠心的精髓。”有人評價她是“穩健的技術流”,她覺得,這正是她希望努力的方向。

  陳希說,她和團隊正在策劃《中國匠心》的系列紀錄片,希望能夠把中國城市各個角落最鮮為人知的工匠和他們的故事、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傳承挖掘出來,帶給海外的受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