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電影如何獲得更多海外粉絲
http://www.CRNTT.com   2018-05-15 11:08:04


  中評社香港5月15日電/來自敘利亞的羅易(Louay Ali Dib)在看有大量動作戲的中國電影時,對那些動輒“飛來飛去”的鏡頭很不“感冒”,在他看來,這些鏡頭很假,不符合常識常理,“看起來不太自然”。而在其他中國電影中,羅易曾一度不太理解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如今他在中國生活了三年,對中國文化有了較深了解後,讓他明白“在中國確實是這樣的”,因此“比以前更喜歡中國電影了”。

  羅易的觀點並不是孤立的,來自阿拉伯的王世界(SHAH ZAMAN)也認為,中國的一些愛情片不錯,但是很多動作片“太戲劇性了”,看起來“很假”,不能夠像好萊塢影片那樣看起來非常真實。

  中國電影業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發展,比以前更多地傳播到了海外,有了很大的進步,但這種發展還不夠。中國電影的海外銷售收入雖逐年升高,但海外票房僅相當於全球票房的1%左右。由於“文化折扣”現象的存在、宣傳推廣的薄弱、敘事方式和字幕水平等“技術問題”的限制,“三少”——海外票房少、連續增長少、進入海外主流院線的中國影片少——仍然是中國電影難以去掉的特色標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十九大報告也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電影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藝術品類,對講好中國故事、將文化自信延伸至海外的空間巨大。充滿故事的中國歷史、富有朝氣的現代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帶來的在文化和經濟方面的強大吸引力,使中國電影在未來的發展中仍然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國電影如果要在世界上獲得更多的粉絲,目前做對了哪些事、做錯了哪些事?將來應該做什麼?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一些國外觀眾,以及國內電影業的專家,並梳理了“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話題相關的調研報告,希望能夠讓讀者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更加清晰。

  海外票房少

  中文電影宣傳不夠重視

  如何讓觀眾喜歡一部電影?選擇更深刻的主題?講更生動的故事?使用更加新穎的電影表現手法?使用更大牌的演員?……對於在海外傳播的很多中國電影來說,編導或宣傳人員如果考慮這些,可能是想多了。即使他們解決了上述問題,也未必能獲得成功。因為,據“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北美地區的不少觀眾在觀看中國電影時,最不適應的是“字幕翻譯”。通俗地說,他們連字幕都看不明白,遑論理解其他。這就像你要出門,在門檻處就絆倒了。

  自2011年以來,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已連續開展七屆“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形成了10餘萬字的調研報告和六部《銀皮書: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年度報告》。該調研是以外國觀眾為調研對象、以中國電影國際傳播為核心指向的數據調研項目。

  根據調研,近三年來的中國電影的海外銷售收入呈逐年升高趨勢:2015年為27.7億元,較上年增長48%;2016年達到38.25億元,較上年增長38%;2017年為42.53億元,較上年增長11.19%……然而,即使有這樣的發展,目前中國電影海外票房仍然僅相當於全球票房的1%左右(2017年全球電影票房為406億美元)。報告指出,中國電影的海外銷售一直呈“三少”現象:海外票房少、連續增長少、進入海外主流院線的中國影片少。

  據今年發布、主要針對北美觀眾的調研數據顯示,受訪者在觀看中國電影時普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適應,其中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對字幕翻譯不適應”“對表演方式不適應”。這說明北美觀眾在觀看中國電影時的首要障礙反而是最表層的,即對於中文對白和中式表演風格的不習慣。這一點在《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區域的傳播與接受效果》的調研中也有體現:七成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的字幕翻譯難懂,目前的字幕翻譯水平,尤其小語種字幕翻譯問題難以滿足“一帶一路”區域受訪者的需求。

  除了字幕翻譯這個“門檻”,其他的問題也存在。根據報告,宣傳薄弱是制約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的主要障礙。中國電影在北美的宣傳、發行處於弱勢地位,相比主流好萊塢電影,較少給受訪者留下深刻印象。這是整體上的產業發展水平問題。

  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中國正在》多元媒體平台創始人劉裘蒂認為,中國電影還沒有找到講中國的故事的有力方式;還有,國內觀眾的口味似乎越來越與國際口味脫節。

  “文化折扣”嚴重

  要進行展現自我的探索

  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孫佳山表示,從今天的合拍片來看,除了與好萊塢六大制片公司合作的少數大片之外,在大多數情況下,中方的投資份額都占據了主導地位。

  其他渠道的信息似乎也在表明,在中國電影產業,投資並不是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但文化的因素,尤其在面向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市場時,有時會讓中國電影遇到更大的阻力。

  劉裘蒂說,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由於歷史性的原因,比較難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鳴。語言的隔閡是中國電影進軍國際的主要挑戰之一,因此在傳譯上功夫片和武俠片相對討喜,也造成了一種只要是中國人都會玩功夫的刻板印象。同樣的,《紅海行動》在某個程度上贏得了一些西方影評人的認可,也是因為它裡面大部分是動作。

  劉裘蒂認為,中國電影面對國際市場時還面臨很多挑戰,目前仍缺乏國際的認同。面對“全球化”語境,要凸顯中國特色無形中便會訴諸於中國傳統的歷史。但是也恰恰是因為中國悠久歷史的文化底蘊造成的門檻,變成“深奧難懂”,或是與觀眾的現實情境脫節,容易使中國顯得“老化”。

  中國習慣的敘事語言,與已經被好萊塢同化的國際敘事語言有很大差別,這就是為什麼動作片相對容易被接受的原因,但是這也造成了重複對“中國人=功夫”的刻板印象。因此,培養具有國際意識的優秀編劇和導演,是當前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

  孫佳山談了中國電影的另一個極端——

  以《長城》為例,這部電影反映出好萊塢的套路模式,已經滲透到中國商業片的拍攝、製作過程中,也內在地塑造、定義了中國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和審美範式。中國電影曾經具備過自身的民族風格,那曾是中國電影立身於世界電影舞台的最為鮮明的標識。而在《長城》中,除了美工環節,中國電影曾經引以為傲的民族風格已基本消失殆盡。

  孫佳山認為,在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不僅僅要盡可能地減少海外傳播中的“文化折扣”,更要進行一場尋找自我的艱難旅程。

  劉裘蒂認為,中國的主創團隊必須要接觸到西方經典的環境,這樣所學到的電影技巧就不是好萊塢膚淺的模式,而是能夠運用到各種電影類型的精髓,也學到不同敘事語言的力度。

  外國人想看什麼?

  當代中國的人和事

  現在的國外觀眾更期待在中國電影里看到怎樣的中國故事?劉裘蒂認為,他們想要看到當代中國的人和事,而中國電影現在最弱的一環就是沒有勾勒出當代中國人的“人性”。目前很多國產電影一則是訴諸大民族的情緒,使其變成很抽象很凜人,再則是訴諸比較低俗的搞笑趣味。因此國際電影觀眾不容易從中國電影裡面感到人的溫度,包括人性的掙扎、人性的美好、人性的成長等等。

  “我常常開玩笑說,在國際影壇上最火的中國符號居然是熊貓,也就是說外國人喜歡看熊貓,勝於看中國人。”劉裘蒂說,她所認識的西方人對於中國最近的發展感到很好奇,所以這是一個很自然、吸引人的背景和主題。

  劉裘蒂說,中國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民族。不論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或是古代和現代歷史上的經典。中國的嶄新形象,可能是一個年輕又有朝氣的人物,以及社會。

  藍海集團國際傳播副總裁Ashly Bowkett表示,近幾年,美國、加拿大、英國等歐美國家刮起了一股中國電影“複古風”,二三十年前的中國經典電影如功夫片,或是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哲理的電影,被重新搬到銀幕上,被製作成DVD播放。很多人覺得對經典持續的欣賞和再現是很有品位的一件事。在他看來,這些國家的受眾對中國電影講故事的模式有自己固定的印象,這種情況下,哪怕加了英文字幕,鑒於有期待的情緒及有一定的預知性,所以很容易接受。

  Ashly表示,問題的關鍵之一,是中國電影人想表達怎樣的中國故事、情感和現狀。希望中國電影人能提高表達中國人獨特情感的能力,只要能表達人類共通的情感,如人類的恐懼、焦慮、對生活的期待,或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感,什麼樣的故事類別沒那麼重要。

  “中國觀眾為什麼喜歡看美劇、英劇和好萊塢電影?不在於故事類型,關鍵是要看如何講故事。”作為從事中國內容全球傳播十多年的國際傳播專家,Ashly表示,這是有固定的模式可參考的,在世界觀方面,即表達著人類的共同情感,能讓人有共鳴的內容才能打動人,希望中國電影人能提高表達中國人獨特情感的能力。

  Ashly進而表示,要以海外觀眾看得懂、聽得懂的方式來講中國故事,或者從人物、情感入手,展現人類的恐懼、焦慮、對生活的期待,或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感。

  哪裡更有共鳴?

  亞太及“一帶一路”沿線

  從小在日本長大的華僑管若曦(Wakaasahi)現於廣州暨南大學讀大二,她從小就喜歡看武俠片,金庸的《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等,雖然有虛構,但是有很多細節可以讓人深入劇情,所以看得入迷,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中國的歷史,接受為人處事的教誨,因此特別喜歡。

  功夫片此前一直是中國電影中最受國際歡迎的類型片,但這樣的情況自2016年開始出現了轉變。《中國電影在“一帶一路”區域的傳播與接受效果》調研結果也顯示,相比動作片、劇情片、喜劇片、宗教片等其他類型,功夫片所占優勢並不是很大,各種類型片呈現齊頭並進的態勢。在2017年針對北美地區觀眾的調研報告,關於“最受歡迎的中國電影類型有哪些”的調查中,受訪者最感興趣的中國類型電影是動作片和戰爭片,功夫片在該調查中排名墊底。

  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分析,這一出人意料的結果或許與近年來功夫明星出現斷層、功夫片產量和質量的回落有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功夫片的演員、武術指導正廣泛參與到其他類型影片,如動作片、魔幻片、科幻片的製作中去,使功夫元素在更多電影中發揚光大。狹義的功夫片也被更廣義的動作片所取代。”

  目前,中國電影海外推廣的市場區域大致上可分為亞太、北美和歐洲市場。從相關數據和經驗來看,相比在歐美遭遇較高“文化折扣”的傳播劣勢,中國電影的亞洲推廣在其全球傳播中占主導。亞太地區尤其是東亞國家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與我國有相似的文化根基,受眾在理解影片的過程中文化折扣較少,更容易在思想、情感、心理上產生認同和共鳴。

  “一帶一路”倡議的施行,為中國電影“走出去”提供了機遇。黃會林表示,“一帶一路”區域跨越歐亞非大陸,所涉國家的地理、文化、經濟等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過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的做法,避免只憑借功夫片一種類型打天下,“而是要從大局出發,整合各種電影類型,用更為多元的類型片吸引‘一帶一路’區域受眾,為他們建構起對中國電影更全面的印象。”

  孫佳山說,“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有著非常不同的文化經驗和市場環境,一些過去並不在中國電影視野中的文化問題也開始持續登場,並將持續考驗著中國電影行業各個環節的文化工業水平,這既是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歷史挑戰。

  孫佳山表示,以《大唐玄奘》為例,佛教作為中印兩國可共享的文化經驗,是我國和印度在文化交往中可以有效溝通的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無論是對於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還是對於我國日趨重要的文化安全問題而言,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一帶一路”的視野下,必須對中國電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其海外傳播直接代表著當代中國的文化形象,不能只是讓外資在中國電影市場享有單向度的相關優惠,更應該在海外相關國家有著至少差不多對等的傳播效果,而這顯然不是簡單的經濟利益所能考量的範疇。

  劉裘蒂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影視上的合作,本身是結合文化和經濟的互動。但是這些作品的主題不應該過分強調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最聰明的方式是把“一帶一路”作為大背景,把主題放在人與人之間的交集,適度地引入古典絲綢之路的典故,並且挖掘友邦的文化情境,而不是單向傳播中國的故事,這樣會更有傳播力。(來源:南方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