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澳華人學者:為推廣中國文化做點事情
http://www.CRNTT.com   2017-10-29 10:01:16


  中評社香港10月29日電/一位75歲的老人,把收藏了幾十年的古董捐了,把住了多年的大房子換成小房子。只有一樣,多年來沒有改變,那就是“為推廣中國文化做一點點事情”。這位老人就是香港大學退休教授、定居塔斯馬尼亞的華人學者黃兆漢。

  中國僑網報道,籍貫廣東番禺的黃兆漢,幼年時遷居香港,9歲開始習武學畫。1964年,他考入香港大學中文系,師從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後獲文學碩士學位(詞曲史)。1972年,他與夫人曾影靖同赴澳大利亞留學,師從道教權威柳存仁先生,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哲學博士(道教史)。1981年,他回到香港,在香港大學任教18年後,放棄正教授職位和百萬年薪提前退休,定居澳大利亞。 

  當大學教授和做職業畫家,是黃兆漢年輕時的兩大人生目標。退休後教授是不當了,但他的繪畫沒有放棄。除繼續創作,他還教當地人畫中國畫。那些希望通過學中國畫了解中國文化的人讓他感動,而有一些人學了一點皮毛就去教別人畫中國畫,這讓他很不高興。他在想,作為知識分子,還是應該做一點對中國有意義的事情。傳播中國文化,也不是教教中國畫這麼簡單。

  於是,黃兆漢發揮自己懂繪畫、道教、古典詩詞、戲劇等所長,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潛心繪畫、辦畫展、做演講上。他在澳大利亞組織的饒宗頤大師書畫展引起巨大轟動;他傾力支持贊助當地華人社團活動甚至小學生的粵劇征文等。

  2002年,黃兆漢在塔斯馬尼亞博物藝術館參觀時,沒有看到一件中國的文物,便產生了把自己收藏的古董捐出來的想法。博物藝術館負責人對此很重視,專門飛到黃兆漢在西澳的家中實地考察。這份誠意打動了黃兆漢。於是,他和夫人商量後,分兩次把他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搜集的278件文物無償捐贈給博物藝術館。

  “我只提了一個條件,那就是他們必須永久收藏並展出。我希望外國人通過觀看這些文物了解中國古老的文化。”黃兆漢說。一諾千金,博物藝術館專門開辟了陳列室,從2003年直到現在,一直在展出這些文物。“有時候接到朋友的電話,他們告訴我,在博物藝術館看到我的文物的展覽了。這真讓我高興。我相信,中華文物只有化為‘公有’,讓更多人分享,才能長久。”

  2014年,黃兆漢在霍巴特主辦了一場有關粵劇的活動,除邀請香港、悉尼的粵劇演員進行表演外,還穿插有服裝展覽。全場座無虛席。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觀眾中的澳大利亞人人數,甚至超過了華人。黃兆漢通過幻燈片,用英文講解粵劇的前世今生,深深吸引了現場觀眾。

  黃兆漢自我評價說是一個“勤奮的人”。退休之後,天天讀書,做學術研究工作,或者畫畫寫字。更強迫自己每年撰寫或編著和出版一本書。退休後的18年間,已出版20本書,涉及道教、文學、藝術和粵劇。他送給記者一本《天天樂府》,這是他的第三本詩集,收錄了209篇前兩年創作的古典詩詞曲。他說,之所以命名為“天天”,是表示在過去的15個月中,天天都在為著寫詩而努力不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