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中間選民投票行為與2020大選
http://www.CRNTT.com   2019-09-25 00:09:00


  中評社╱題:台灣中間選民投票行為與2020大選 作者:胡凌煒(上海),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

  決定台灣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不再是藍綠基本盤,而是中間選民。大量中間選民投票行為的轉向成為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決定中間選民投票行為的不是政治立場,而是選舉過程中的焦點議題,也就是一定的時空背景下形成的選舉主軸。

  台灣社會已經成為選舉社會,經歷了多次不同層次的選舉,形成了台灣特有的規律。研究台灣的選舉規律,瞭解台灣選民,特別是中間選民的投票行為以及影響其投票行為的因素,有助於大陸在制定各項對台政策的過程中,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地推動兩岸的和平統一進程。

  序言

  台灣社會自從1996年開始舉辦領導人直接選舉後,先後舉辦了6屆台灣領導人選舉。隨著台灣社會政治生態的變化,特別是2005年台灣“立法委員”選舉辦法的改變,使得藍綠對決的選舉現象,作為台灣社會轉型中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逐漸淡化,台灣社會內部中間選民逐漸成長,並且成為影響台灣各項選舉結果、影響台灣社會政治生態的關鍵力量,進而成為影響兩岸關係走向不可忽視的力量。

  從最近一次2018年11月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觀察,藍綠縣市長當選席次再次以大比分翻盤。選舉結果又一次出乎各方觀察者的預料。從2005年以來,台灣各項選舉結果,包括縣市長選舉和領導人選舉,多次出現大比分的翻轉,並且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顯示出決定台灣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不再是藍綠基本盤,而是中間選民。大量中間選民投票行為的轉向成為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

  台灣政治生態出現的新變化,不僅對台灣的執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大陸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爭取兩岸的和平統一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深入分析2005年以來歷次台灣地方選舉以及領導人選舉,探求台灣中間選民投票行為變化的規律,以及影響台灣中間選民投票行為的因素,不僅有助於瞭解掌握台灣政治生態演變的內在規律,而且對於觀察2020年台灣的“大選”,完善大陸對台政策,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間選民投票行為的轉向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

  (一)2005年以來台灣各項選舉結果多次出現大幅翻轉的現象

  以藍綠基本盤對決的方式開展競選,其選舉結果應該是比較穩定,並且具有一定的延續性。但是,2005年以來的台灣各項選舉,多次出現選舉結果在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大幅擺動的現象。

   2018年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顯示:6都市及16席縣市長席次中,國民黨贏得15席次,民進黨獲得6席次,無黨籍獲得1席次。總投票率約66%,與以往相比變化不大。在選舉結果出來後,跟蹤研究台灣問題的學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預料到民進黨會輸掉幾個席次,國民黨會增加幾個席次,但是,沒有想到會是這樣大起大落。

  從事台灣問題研究的學者出現這樣的感受不是第一次了。如果把2005年以來台灣地方縣市長選舉結果以及歷次“大選”結果做一個跟蹤分析,我們就可以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特點。

  2005年台灣23個地方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奪下14席,其中最具意義的是奪下了北部重鎮台北縣以及被民進黨奉為“民主聖地”的宜蘭縣和嘉義市。此外,親民黨拿下了外島連江縣,新黨贏得了金門縣,支持泛藍的無黨籍取得了台東縣。民進黨及綠營僅在6個縣市(台北市和高雄市除外)保留行政權。

  2009年台灣舉辦17個地方縣市縣市長選舉,國民黨贏得12席,民進黨贏得4席,無黨籍獲得1席,加上2010年五都選舉結果,在台灣地區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共贏得15席,民進黨贏得6席,無黨籍獲得1席。

  2014年台灣地方選舉合併後,國民黨在22個縣市長席次中衹拿到6席,民進黨大贏獲得13席,無黨籍獲得3席。

  2018年的台灣“九合一”地方選舉再次出現大翻盤的結果,國民黨大贏,民進黨大敗。

  同樣,在2005年以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也出現類似的現象。2008年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以得票總數7,658,724,得票率58.45%,大勝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謝長廷衹獲得5,445,239張選票,得票率為41.55%。2016年台灣“大選”結果再次大幅翻轉,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獲得6894744票,得票率為56.1%,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獲得3813365票,得票率為31%。親民党候選人宋楚瑜獲得1576861票,得票率為12.8%。民進黨大勝。

  台灣社會在2005年以後的各項選舉中,多次出現選舉結果在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大幅翻轉的現象,這個現象的多次出現不是傳統的分析藍綠基本盤的方式可以解釋的。這個現象顯示出在藍綠各自基本盤之外,有大量的中間選民在投票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改變。

  (二)中間選民的大量出現改變了以往依靠基本盤決定選舉結果的選舉方式

  如果把歷次台灣地區的選舉結果聯繫起來分析,可以發現一個研究方法的問題:也就是長期以來預測選舉結果的方法出現偏差,脫離了台灣政治生態的發展以及民意的變化。以往針對台灣選舉的研究方法,就是關注藍綠基本盤,在藍營45%、綠營35%的基礎上,加上中間選民的選擇,以此推測出選舉結果。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台灣以藍綠板塊對決為特徵的選舉生態是台灣特定歷史階段、本土化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產物。藍綠對決的政治生態不是從來就有的,也必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年輕世代參與政治生活而逐步淡化,甚至消失。在這個動態變化的社會背景下,可以看到傳統選戰模式面臨的困境。按照傳統評估台灣選舉的方法分析,無法解釋台灣政治生態出現新的變化

  從2018年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被一直認為是藍大於綠,藍約55%,綠約45%。但是,這次的選舉結果顯示,丁守中作為傳統國民黨的代表衹拿了40%的選票,考慮到當時的形勢,其中除了藍營基本盤之外還會有一些中間選民因不滿民進黨而轉向國民黨的支持,姚文智衹拿了20%的選票,柯文哲拿了超過40%的選票。可以說,目前的台灣政治生態中,藍綠板塊仍然存在,但是,藍綠基本盤都大幅萎縮,台北藍營或許衹有30%,綠營衹有20%,中間選民可能超過50%。從整個台灣政治生態來看,同樣在發生類似的變化。中間選民在大幅成長,在每次的選舉中他們衹關注議題,可以隨時在藍營與綠營之間做出不同的選擇。

  2005年以來台灣多次選舉中出現的大幅搖擺現象,顯示出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藍綠陣營的基本盤,而是中間選民的投票行為。中間選民的投票行為成為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中間選民的大量成長,基本會在藍綠政黨、政治人物之間做出取捨,較難成為新的獨立政治力量。台灣的選舉制度決定了兩黨政治仍將是台灣政壇的主流。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