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艦知識:海陸作戰突擊力量--兩栖戰裝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23 10:09:31  


“塔拉瓦”級兩栖攻擊艦 。
“閃電”級船塢登陸艦。
“新港”級坦克登陸艦。
  兩栖戰裝備是指專門用於運送登陸部隊、裝備和物資,並將它們送上無港口、碼頭等岸基設施的海岸,以及在登陸過程中進行指揮和火力支援的海軍艦艇。冷戰結束後,兩栖作戰裝備被視為除航母、攻擊型核潛艇之後的海軍第3類核心裝備,並得到了廣泛發展。    

  兩栖戰裝備的分類
 
  隨著“均衡裝載”概念的出現和直升機、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以及氣墊登陸艇的使用,兩栖戰艦艇逐漸走向綜合化和多功能化。大致分為如下幾類:

  兩栖登陸艦
 
  登陸艦是能運載登陸兵、武器裝備、車輛和物資等在無靠岸設施的灘頭陣地直接搶灘登陸的艦種,最典型的是坦克登陸艦和船塢登陸艦,其中坦克登陸艦設有幹式塢艙,艦上不能裝載登陸艇。
 
  坦克登陸艦的主要性能是能夠自行登、退灘,即能夠垂直地沖到無碼頭設施的岸灘上並保持穩定,當登陸部隊及裝備登陸後,又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從岸灘退下來。登陸艦吃水較淺,以便能夠儘量靠近岸灘,使登陸部隊涉水距離縮短。坦克登陸艦上都有很大的裝載艙,許多近代大、中型坦克登陸艦的裝載艙是沿全艦縱通的,以容納各種坦克、車輛等大型裝備。
 
  船塢登陸艦具有登陸和運輸兩種功能,是混合使用岸到岸和艦到岸登陸方式的兩栖戰艦,它本身並不搶灘,而是由其內部攜帶的預先裝載完畢的登陸艇搶灘。在登陸完畢後,登陸艇還可以返回塢艙再裝載。船塢登陸艦設有塢艙,通過壓載艙注水使塢艙進水到一定水位後登陸艇可駛進塢艙;然後排出壓載艙水,艦體上升,塢艙水隨之排出,登陸艇落坐塢底。當艦航行到目的地後,壓載艙再注水,讓塢艙進水,使登陸艇浮起逐個駛出塢艙。

  兩栖運輸艦
 
  兩栖運輸艦,也稱登陸運輸艦,是指本身不承擔搶灘登陸任務的運輸艦隻。它沒有搶灘能力,只能運送登陸部隊、裝備、物資等到敵岸附近的換乘區,然後由自身攜帶的換乘工具攜載人員、裝備、物資等搶灘登陸,它是由艦到岸登陸方式不可缺少的艦種。現代兩栖運輸艦多為塢式艦,即兩栖船塢運輸艦,用於成建制裝載登陸兵及其裝備、物資。

  兩栖攻擊艦
 
  兩栖攻擊艦是高性能直升機出現之後,在“垂直登陸”理論指導下,於20世紀50年代後發展起來的一種艦種。美國於1961年服役的“硫磺島”級是世界上第一級專門設計建造的兩栖攻擊艦。這種兩栖攻擊艦實際上是一種直升機母艦,它使用直升機成建制轉用艦上的登陸部隊和裝備上岸,所以又被稱為直升機登陸運輸艦。以後美國人將兩栖船塢運輸艦與直升機母艦合二為一,於1976年建成“塔拉瓦”級多用途兩栖攻擊艦,創造了現代兩栖攻擊艦的基本型式,它可以同時搭載登陸艇和直升機,實施艦到岸立體登陸。

  兩栖指揮艦
 
  兩栖指揮艦,也稱為兩栖旗艦或者登陸指揮艦,是指在登陸戰中對登陸編隊實施統一指揮的艦艇。這種艦上配備有完備的探測、通信設備和編隊指控系統,在兩栖作戰中供海、陸空指揮員指揮和調動部隊。此外,它還具有一定的兩栖運輸和作戰能力,現在各國海軍中已經沒有了專用的兩栖指揮艦。

  登陸工具
 
  登陸工具是專門用來在登陸作戰中執行“由岸到岸”或由船塢運輸艦攜帶執行“由艦到岸”(作為換乘工具)運輸任務的工具,因而在登陸作戰中佔有重要地位。登陸工具一般包括登陸艇、兩栖車輛和直升機等。登陸工具目標小、機動性好,從而很容易完成突擊任務。
幾種典型的兩栖作戰艦艇

  兩栖攻擊艦
 
  1.美國“硫磺島”級兩栖攻擊艦
 
  該級艦是美國海軍第一代兩栖攻擊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兩栖攻擊艦。該級艦共建造7艘,首艦於1961年建成,最後一艘於1970年建成服役。該級艦標準排水量11250噸,最高航速23節,吃水9.7米,續航力10000海裏(20節時),自持力20天。該級艦甲板面積大,外形酷似航母,設有島式上層建築和供直升機、垂直/短距起降飛機使用的縱通飛行甲板,可同時起降7~8架直升機,可裝載直升機28—32架,可運載一個海軍陸戰營的兵力(約2000人)及其裝備。艦上裝有八聯裝RIM7“海麻雀”艦空導彈發射架2座,雙聯裝MK23型76毫米艦炮2座,以及MKl5“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2座。艦上醫療設施齊全,並設有300張病床。該級艦服役後曾經多次參加海戰,有些艦曾作為掃雷支援艦參與1974年蘇伊土運河的掃雷。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該級艦的“特裏波利”號曾觸雷受傷。

  2.美國“塔拉瓦”級通用兩栖攻擊艦
 
級艦是美海軍第二代兩栖攻擊艦,共建造5艘,首艦於1976年建成服役,1980年5艘艦全部建成服役。該級艦標準排水量25120噸,長254.2米,寬40.2米,外形很像中型航母,右舷有一個不大的上層建築。飛行甲板長250米,寬36米,可同時起降9架直升機。上甲板後半部下方是直升機庫,可載直升機30架、垂直/短距起降飛機4架。機庫下麵是登陸艇塢艙,可容納4艘登陸艇。艦上有一可載200輛各型水陸坦克和其他兩栖車輛的車庫,有寬敞的士兵艙,可載2000名登陸兵。與“硫磺島”級相比,“塔拉瓦”級設計更加合理,攻擊能力更強。

  兩栖船塢運輸艦

  1.美國“聖•安東尼奧”級兩栖船塢運輸艦
 
  該級艦於2000年12月開工建造,計畫總共建造12艘。該級艦滿載排水量為25300噸,航速22節,艦員編制362人。該級艦按照隱身要求精心設計,自衛武器配備得最強,除了64枚垂直發射的“海麻雀”艦空導彈外,還安裝了先進的“拉姆”導彈。該艦專門設有女性住艙和女性專用設備。

  2.俄羅斯“伊萬•羅戈夫”級船塢運輸艦
 
  該級艦是蘇聯海軍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共3艘,首艦“伊萬•羅戈夫”號於1978年建成服役。該級艦標準排水量為11000噸,最高航速達25節,是目前世界上航速最高的兩栖戰艦。該級艦設計新穎、佈置緊湊、功能多、用途廣,具有“均衡裝載”能力。

  3.日本“大隅”號船塢運輸艦
 
  該艦是日本1998年3月建成服役的,滿載排水量達14000噸,已經夠上輕型航母的量級。“大隅”號艦—改常規直接搶灘登陸方式,採用美國新型兩栖攻擊艦相同的登陸工具一大型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其登陸作戰方式如同美國的兩栖攻擊艦,因此也常被稱為兩栖攻擊艦。

  兩栖登陸艦  

  1.美國“新港”級坦克登陸艦
 
  “新港”級艦放棄了傳統的艦首形式,採用細長的船型,首部水下較尖瘦,以提高航速和適航性;水線以上向外伸展,以利設置首跳板和特殊的門形。首跳板設計成一整塊輕金屬構件,長34米,寬4.8米,平時放在首部甲板上,登陸時借助絞車向前移動,移到懸臂下麵後,其前端下降,後端放在上甲板上,形成一塊供坦克和車輛離艦的斜跳板。門形懸臂可突出艦首12米。艦尾設計成方形,設有尾門和尾跳板,車輛可通過浮橋或小艇出入尾門。壓載艙注水艦尾下沉後,兩栖坦克和車輛可直接從尾門出人海上。
 
  “新港”級艦滿載排水量8342噸,艦長159米,寬20.75米,航速20節。最大裝載量為2000噸,設有直升機平臺。“新港”級艦是美國坦克登陸艦系列中設計最合理、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級艦,它有全新坦克登陸艦的美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有10多艘“新港”級坦克登陸艦參加作戰。該級艦共建造20艘,目前僅存2艘,其餘艦已相繼轉讓給其他國家和地區。

  2.法國“閃電”級船塢登陸艦
 
該級艦滿載排水量1l900噸,可裝載大型坦克登陸艇2艘或運輸艇10艘。此外,比較大型和先進的船塢登陸艦還有荷蘭的“鹿特丹”級、西班牙的“加美西亞”級、義大利的“聖•喬治奧”級等。  

  兩栖指揮艦
 
  美國“藍嶺”級兩栖指揮艦于1970年建成,是世界上唯一專門建造的兩栖指揮艦,共建造2艘。艦長194米,寬32.9米,滿載排水量為18372噸,航速23節。艦上擁有的各種通信設備多達70多部,接收機和各種終端設備100多部,有3個衛星通信系統和200多個遙控台。這些設備和系統,構成了火力支援協調中心、水面作戰和反潛作戰協調中心、戰術航空兵指揮中心、戰鬥情報中心、聯合通信中心等,真正形成了兩栖作戰的C31系統,它能同時與登陸艇、直升機、兩栖裝甲運輸車和水陸坦克等參加兩栖作戰的各種兵力進行雙向通信。其中戰術資料系統已與岸(陸)上戰術系統電腦聯網,能輸入和處理登陸部隊共同使用的戰術情報。1980年之後,美國海軍的兩栖指揮艦全部退出兩栖戰艦行列,作為番號艦隊的旗艦,被稱為“指揮艦”。目前美國海軍有4艘指揮艦,其中兩艘是“藍嶺”級,另外2艘是由船塢運輸艦改裝的。1991年,“藍嶺”級兩栖指揮艦曾被派往海灣地區,擔負多國海軍部隊海上作戰指揮任務。為了適應未來近海聯合作戰指揮需要,美國海軍計畫建造4艘“聯合作戰指揮艦”替代現役的“指揮艦”。
未來兩栖戰裝備的發展特點

   一艦多用
 
  為了滿足未來登陸作戰的需要,各國不再建造功能單一的登陸艦艇。新一代的綜合登陸運輸艦(多用途兩栖攻擊艦),裝備了防空、反潛、兩栖戰等綜合作戰系統,還增加了醫療設施,可完成登陸作戰、運輸、船舶修理、搶險救災等多種任務。一艦多用,一艘艦艇即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比較靈活,避免了應付一個突發事件要出動多艘艦艇、行動慢、難協調的現象。

   平戰結合
 
   兩栖登陸戰艦艇是介於戰鬥艦艇與商船之間的一種艦艇。和平時期,登陸作戰艦艇應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義大利的“聖•喬治奧”級船塢登陸艦,平時可作醫療救護船、滾裝船、後勤供應船使用;荷蘭新型“鹿特丹”級船塢登陸艦,平時用來執行環境監測和救災任務;法國核子試驗局出資建造的“布千維爾”級船塢運輸艦,平時作為核子試驗局的運輸船,戰時用作兩栖登陸艦。
 
  為了便於實現平戰結合,在軍船和民船的設計上,盡可能採用模組化和通用化設計。例如,美國現役的“惠德貝島”級船塢登陸艦,其塢艙和直升機起降甲板,均採用通用化設計。

  攻防兼備
 
  以前的兩栖作戰艦艇,自身攻擊能力和防禦能力均較差。現代兩栖戰艦艇上搭載著直升機和氣墊登陸艇,有的登陸戰艦艇上還裝有艦炮系統或艦空導彈系統,其攻防能力均大為加強。隱身設計也是提高自身防禦能力的另一技術措施,在外形設計上儘量減少易反射雷達波的垂直面;在材料選用上,多選用無反射性的複合材料,或在能反射雷達波的材料上塗敷吸波材料。為了防禦敵紅外制導武器的攻擊,應儘量減少紅外輻射源向外輻射的能量;為了對付來自水下的攻擊,兩栖作戰艦艇也採取了降噪措施。

  發展高性能登陸艇
 
  所謂高性能登陸艇是指氣墊登陸艇和地效翼登陸艇等。地效翼艇主要是利用了地面效應的奇特作用航行。所謂地面效應(表面效應),就是指機翼在接近地面(或水面)的一定高度內,流經機翼和地面(或水面)之間的氣流被強烈阻滯,下翼面下方的氣流受到地面(或水面)和機翼的兩面擠壓,很難迅速流向外側,致使機翼面下方的氣流壓力大幅度提高,導致機翼升力急劇增大。地效翼艇的航速高,至少100節,最高航速可達300節。地效翼艇航行時可以離開水面或地面,因此具有兩栖性,戰時可根據需要,任意選擇登陸地段,不受敵方抗登陸雷陣和水下障礙的限制。地效翼艇具有較大的航程,可實施超視距作戰。目前,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家正在研製該類快艇,比較有影響的是俄羅斯的“里海怪物”地效翼艇,但距實際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來源:《軍事文摘》)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