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從俄全境進口,中國大豆貿易形成“三角”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9-08-08 07:58:59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中國海關總署日前發布公告,在俄羅斯境內所有產區種植用於加工的大豆,經檢驗檢疫合格後,都可以對中國進口。此舉,是中俄兩國元首今年6月達成的重要共識。此前,用作加工的俄羅斯大豆僅限從與中國接壤的俄羅斯遠東五個邊疆區進口。

  大豆是中美雙邊貿易的大項,也是中美貿易屢屢博弈、屢屢被談及的產品。在此背景下,允許俄全境大豆進口,有點在大豆貿易上構建“三角”格局的意思。但無論是從中國大豆需求還是俄大豆的供應能力看,都並非如此,完善中國的大豆供應體系,最終還得靠自己。

  經過40年的努力,目前中國的糧食供應體系自給率很高,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口糧自給率能夠保持在98%以上。但大豆是個明顯的例外。中國的大豆產量約1400萬噸,但只能滿足50%的年增長需求。近10年來,每年光大豆需求增長就達到650萬噸。現在總需求達1億噸以上,因此,80%以上的大豆供應依靠外部供應。目前全球60%的大豆貿易,都是中國吸納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從美洲進口,又集中在巴西、美國、阿根廷三國。這三國產量占全球大豆產量80%以上。

  雖然美洲大豆可以不間斷供應中國,但是這裡也是一片容易出現極化政治的土地。像美國,在特朗普時代政治光譜就明顯在兩極擴散,這勢必增加大豆國際貿易的不穩定性。

  對於中國來說,鑒於大豆在農產品的上游地位,任何不穩定性都要想辦法排除。因此,擴大大豆進口來源是應有之義。允許理論種植面積無比廣大的俄全境大豆進口,是必然選擇。此舉也讓大豆進口進一步多元化。

  但就目前俄大豆產量看,對中國大豆需求的補充作用有限。據俄國家統計局資料,俄羅斯2018年的大豆總產量為402.7萬噸。刨去自用部分,能夠進口到中國的有限,大約只有80萬噸。

  當然,因應大豆國際市場的新變化,擴大對中國出口,俄羅斯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採取鼓勵措施,以擴大大豆產量。但在當下,其大豆產量、技術、投入還遠遠不夠。

  除了補貼生產外,盡快擴大大豆產量的辦法是放寬管制,鼓勵中國企業赴俄投資,合作啟動其他配套工作。在這方面,俄已有所放寬,但舊的思維和機制慣性仍有所束縛。因此,在大豆這個博弈場上,中國雖保持著主動權,但長期來看還是得靠自己。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大豆仍足以自給,甚至可以出口。從大豆出口國到大豆最大的進口國,這個身份轉換20年就完成了。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家庭作坊式種植比不過美國大農業的生產效率。二是沒有形成從種植、加工到貿易一條龍價值鏈條,市場博弈能力差。三是傳統產品出油率比不過美洲的轉基因大豆,農民從效益出發願意種。四是美國的農業補貼遠遠高過中國。

  大豆雖然只是農產品中的一種,但事關糧食安全,提高自給率,重新獲得自主權是必須要做的事。因此,除了類似允許俄全境大豆進口,建立多層次供應體系外,擴大大豆製品替代作用,進一步提高種植補貼等,都是該做的事。而目前已實施的大豆振興計劃,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來源:新京報  作者:徐立凡(專欄作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