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某部貼近實戰 謀劃資訊化建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2 08:38:12  


   人們常用“狼”來了來形容危險的逼近。在和平時期搞資訊化建設,首先要想到“狼”來了,因為戰備是軍人的常態,軍隊應該時刻想著準備打仗,如果沒有“狼”要來的重壓和緊迫感,我們目前的資訊化建設方向就容易發生偏移,就容易脫離實戰。北京軍區某分部資訊化建設走過的路程,就印證了這一點。 
  
   建為戰不是為了看 
  
   今年初,北京軍區某分部黨委用科學發展觀檢驗資訊化建設成果時發現,有的建設專案過於考慮讓上級首長機關參觀時能打下深刻烙印,把資訊化建設當做“招牌菜”來做。黨委“一班人”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刻剖析後做出決定,在工程建設中,與提高部隊戰鬥力無關的內容一律剔除。 
  
   分部的指揮中心建成後,作為指揮平臺無可挑剔,網路貫通所屬各單位,指揮便捷,使用效率高。然而,近年來隨著信息量的逐漸增大,在演習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設計缺陷”,網路由於通道偏窄時常出現“腸梗阻”。 
  
   好看的不一定是實用的,平時好用的不一定打起仗來能用。官兵思想觀念上的更新,是資訊化建設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提起資訊化建設,大有“狼”來之勢,但落實起來,卻有這樣或那樣的藉口。有的把資訊化成果用於裝點門面,注重平時的應用,考慮戰時的少。 
  
  “平時建設要瞄準實戰需要!”他們用科學發展觀審視研究如何改進資訊化建設時連連發問,假如我們這些資訊樞紐被摧毀怎麼辦?假如機動起來怎麼辦?通過這一連串問號,官兵們更加明確了一個道理:建設資訊化不是為了看,而是為了戰!在此後的資訊化建設過程中,大家都自覺地在腦海中打個問號——資訊化離實戰還有多遠? 
  
   沒有品質的速度堅決不要 
  
   在被軍區確定為數位化建設試點單位時,這個分部曾提出一年見成效的目標。結果不到一年時間,資訊化建設的成果就初露端倪:硬體設備陸續到位、自動化指揮中心矗立,並建成了移動、固定兩個網路系統和一個資料庫,貫通了所屬單位的網路,機關辦公樓進行了資訊化改造……原定的數位化建設成果現場會日漸臨近。 
  
   萬事齊備,只欠東風。政委趙建毅一次聽一位參觀過他們指揮中心的戰友說到,剛剛建成的資料庫裏可用資料資料嚴重不足,他馬上返回指揮中心檢查,發現人家說的問題確實存在。在黨委會上,大家紛紛反思資訊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設速度上去了,可品質並不高,比如資料庫裏只有各業務口現有的資料,沒有延伸與拓展的資訊,特別是適應部隊執行前出、機動等任務時所需的資料缺口較大;在“動中通”的能力上,達不到全天候要求,網路抗毀能力弱等。 
  
   為此,該分部主動向上級請求推遲召開現場會,對資訊化建設專案逐一過篩子,回頭看。資源綜合集成是數位化建設的關鍵,他們請來全軍網路中心主任劉鵬擔綱,會同30余名專家進行了網路技術的開發利用,經過半年的攻關,初步建成了精確保障網路平臺,使這一“瓶頸”得到突破。 
  
   資訊化建設的腳步不能停歇 
  
   資訊化建設不是我們有了通道,有了網路,有了比較先進的平臺裝備,取得了一串串成果就大功告成了。官兵們的建設思路越來越清晰:因為資訊化是動態的,是可持續發展的。 
  
   “軍人保障卡”試點在這個分部經過4年努力,早已完成了開發集成與試點應用,涵蓋了持卡就醫、供給關係接轉等6個大項、數百個子項的精確管理,並開發了“軍人保障卡”在流通領域的功能,使“軍人保障卡”由“軍內通”向“軍地通”延伸,被總部確定為“有重大推廣價值”的專案。但是,他們沒有滿足,而是繼續攻關開發。技術人員在廣泛徵求部隊意見時發現,這個“軍人保障卡”不具備戰時功能。今年,他們又集體攻關,開發出了戰時應用的“電子傷票”。“電子傷票”中包含了傷病員的血型、用藥禁忌、病史等56個子項目,通過電腦對“電子傷票”進行判讀,幾秒鐘內便可知曉傷患基本情況,傷情可即時傳送野戰醫療機構或後方醫院,大大縮短了查驗所需時間,提高了傷情的救治速度,使“軍人保障卡”的功能由平時日常管理向戰場拓展。 
  
   和平時期建成的指揮中心如何在戰時實施有效運用和指揮?朝著這個目標,他們又改裝出多功能指揮車,將指揮中心“搬”到車上,實現動中通、抗中通、擾中通,一個個資訊化成果一步步變成了戰鬥力的“倍增器”。(來源:解放軍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