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報:從軍隊資訊化建設到建設資訊化軍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7 11:33:38  


解放軍某防空旅始終按照打贏資訊化戰爭的要求練精兵 [資料圖片]
  幾年前,國外有一家窗簾廠瀕臨倒閉之際,求助於諮詢公司。諮詢公司只讓他們把窗簾廠改為遮光技術廠,這個廠子便活了起來。一個名子的改變,拓寬了發展視野;一個概念更換,撬開了心智枷鎖。更新觀念,離不開更新概念。在新軍事變革中,我們需要適時採用新的概念,來展現新的發展思路。 
  
  持續發生的新軍事變革雖然至今仍看不到彼岸,但清晰可見變革已經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這場新軍事變革,是由以資訊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引發的。上個世紀90年代,資訊技術對軍隊的革命性影響,主要還停留於“建構”階段,即在機械化軍隊的組織結構框架內進行資訊技術嵌入、建網、聯網、集成,實際上是用資訊技術加強機械化、提升機械化。理論界常把這一階段的變革,稱之為軍事領域裏的變革,是推動軍隊的資訊化建設。當時,美陸軍要建設的數位化師、數位化軍,都是在原來機械化軍隊的結構內進行的。後來,美軍汲取社會上一些大企業、跨國公司進行資訊化建設的經驗,改變了變革的思路。 
  
  以往的軍事變革,都是先變革軍事技術,先變革武器裝備,最後完成軍事組織體制的變革,以適應新的作戰方式。資訊化為標誌的新軍事變革,應當反過來進行。企業界的經驗也是“先組織結構合理化,再自動化、資訊化”。
 
  上世紀90年代以前,美國企業界進行資訊化建設,只著眼於提高工作效率,雖有成效,但還談不上變革。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曾花大筆金錢搞自動化,辦公效率明顯提高,如北美分公司的財務部,實現辦公自動化後,人員由原來的500人減少到400人,公司領導自認為不錯。後來,他們得知日本馬自達汽車公司做同樣的工作,一共只用了5個人。兩者相對照,福特公司的領導大吃一驚。他們深入調查後發現,馬自達公司從調整組織結構入手,先改變工作流程,再搞辦公自動化。福特公司的財務制度、組織結構,還是傳統模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後來,福特公司經過優化結構,再造業務流程,在此基礎上搞辦公自動化,公司財務員工壓縮到原來的四分之一。 
  
  人類社會在發展中,存在一種“路徑依賴”現象,即一個社會系統形成後,必將在實際運作中不斷自我強化。以致後來人們改進它的種種嘗試,都難以擺脫原有思路的影響。 
  
  另外,組織結構不改變,很難做出資訊化的正確決策。通常人們都是站在本單位、本部門謀劃工作,形成了一種“職業官能症”。研究資訊化首先是本單位的資訊化,超出本單位的建設範圍,領導視野就達不到了。致使出現新的“同構病”——大而全、小而全,你有我也有,不能互聯、互通、互操作。對此,有人稱之為“馬鈴薯效應”——一麻袋馬鈴薯,個個都發芽,個個自成小系統,自我封閉,互不相聯。建這些系統,從局部來看可能合理,但從資訊化的全局看可能不科學、不合理。 
  
  外軍在實踐中認識到:要想資訊化不走彎路,還應從理順編制體制、調整指揮體系入手。否則,各級、各部門都忙著資訊化,很可能現在動作愈快、投入愈多,將來一旦返工,造成的損失就愈大。因而,先組織結構合理化,再資訊化;或者組織結構合理化與資訊化一併考慮,同時進行,成了新軍事變革的一種新共識。
 
  進入21世紀後,美軍提出軍隊轉型,標誌著軍事變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這個階段,資訊技術從“建構”作用,轉向“解構”作用。即:不是加強機械化,而是重組機械化。由此,新軍事變革的著力點開始以軍隊資訊化建設,轉向建設資訊化軍隊;軍事領域裏的變革,亦轉向真正的軍事變革。 
  
  美軍在理論準備階段,曾設計出的未來軍隊是:感測器軍,精確打擊軍,快速機動軍,聚焦後勤軍。在轉型中,經過新的論證,提出美軍重組方案,即:全維戰場感知軍,精確火力打擊軍,高效指揮控制軍,智慧後勤保障軍。 
  
  德國於2005年,提出了建設“新三軍”設想,即:快速反應部隊,常備作戰部隊,後勤支援部隊。 
  
  去年底,俄軍總參謀部完成了關於武裝力量改革方案。俄軍新一輪結構改革方案,取消了軍兵種、軍區和艦隊,重新成立三個職能司令部和三個地區司令部。三個職能司令部是:戰略核力量司令部、運輸司令部、空天防禦司令部。三地區司令部是:西歐司令部、中亞司令部和遠東司令部。 
  
  從總體上看,軍隊結構變革雖然各國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共同點是趨於綜合、趨於一體化,傳統的軍兵種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資訊化軍隊不只是技術,重要的是與新技術相聯繫的新的結構方式——最終還是結構決定功能。(來源:中國國防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