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分診”,合理配置醫療資源
http://www.CRNTT.com   2019-05-23 07:18:04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急診急字當頭,急病理應優先。然而,現實中也存在急診不“急”的問題。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是因為掛不上普通門診的號,轉到急診來看;也有一部分患者是想住院但沒有床位,便在急診候著,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害怕病情在家發作,乾脆在急診“住”下;還有一部分患者白天沒時間看病,就選擇晚上去急診看。如此一來,急診資源變得更加緊張。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推動急診改革,將真正危急重症患者篩查出來,使之得到及時救治。

  5月起,北京友誼醫院、同仁醫院、天壇醫院等20家三級醫院實施急診預檢分診,患者不再按照“先來後到”看病,而是依據病情危重程度就診。採取“急診分級就診”制度,有利於將寶貴的急診資源用在刀刃上,引導普通患者分流到門診。實際上,從2009年《急診科建設與管理指南》,到2011年《急診病人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再到2013年《需要緊急救治的急危重傷病標準及診療規範》等,都曾將急診分級制度寫入其中。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急診分診制度沒有普遍落地。如今北京行動起來,具有示範引領作用。

  也應看到,“急診分級就診”改變了就診排序的標準,卻未減少醫院患者總量,並不能根治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長期以來,人們看病習慣去大醫院,這與大醫院大專家多、技術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有關。相對來說,數量更多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水平比較弱,藥品種類不多,設備較少。因而,人們即便花費更多的交通、住宿、時間成本,也要在大醫院看病。有數據顯示,大醫院就診人次中八成是看常見病、多發病,只有一小部分是疑難重病。這種“倒金字塔”式的就診結構導致看病難,也促使一些患者選擇從急診“拐彎”看門診、住上院,不利於讓每一位患者得到合理的醫療衛生服務。

  顯然,醫療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不能止步於每家醫院急診的“小分診”,應順勢而為,進一步推進落實區域內的“大分診”,即分級診療。“大分診”意味著在一個區域內,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首診、分診能力,使各級各類醫療資源得到合理配置,急診不“急”的現象才能得到真正緩解。

  推動分級診療改革,離不開基層全科醫生的培育與醫療服務理念的轉變。全科醫生是居民健康“守門人”,在我國被稱為簽約家庭醫生。合格的全科醫生不僅能解決大多數的常見病、多發病,而且還是防病、管理疾病的“好手”,只有碰到病情嚴重的患者才會將其轉到專科醫院或者上一級醫院。因而,健全全科醫生制度,提高基本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讓居民看病的首診、分診服務都由全科醫生提供,有益於紓解大醫院壓力,也有利於分流急診中“不急”的患者。雖然我國目前註冊的全科醫生僅有30.9萬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技術水平與大醫院有差距,但經過一段時間,人數不足、技術差距等問題都將逐步得到解決,難的反而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理念的轉變。實際上,把患者“分”給基層全科醫生,是將衛生服務體系重心從“重治病”轉向“重防病”,不再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健康為中心。只有重新配置與之相關的資源,才能構建起關乎健康輕重緩急的“大分診”體系。

  急診分診舉措受到公眾推崇,背後蘊含著對醫療改革的期盼。有必要總結“小分診”經驗,舉一反三推動區域“大分診”改革,探索首診、分診制度,建立真正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維護全民健康。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李紅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