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入把握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規律
http://www.CRNTT.com   2019-09-18 07:52:44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總體上較好地把握了區域協調發展規律。這是7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經濟增長極形成並帶動區域發展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商學院院長金碚文章表示,人類會逐漸聚集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地理區域內從事生產活動,經濟增長極由此形成,這種經濟增長極通常表現為城市。城市既是商品交易和人員流動的樞紐,又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集中地,也因此成為社會治理的中心。各級行政管理機構的建立以城市為中心和依托,並明確相應的管轄範圍。在國土遼闊的國家,作為經濟增長極的城市與廣大鄉村的關係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空間關係之一。因此,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城鄉關係的協調。城市負有先行發展的使命,而城市經濟的增長需要從農村吸取養分,因而城鄉差距是經濟發展中難以避免的現象。但是,如果鄉村長期落後,必然會成為經濟發展包括城市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所以,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不僅是實現公平的需要,也是支撐城市持續發揮經濟增長極功能的必要條件。

  目前,中國大多數地區的行政區劃實行市管縣體制,這是處理城鄉關係一個比較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城鄉協調和統籌。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作為經濟增長極的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一個突出特點是沒有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出現“貧民窟”現象。這同中國實行的城鄉管理體制有直接關係,也是中國在工業化進程中正確處理城鄉關係的一條有益經驗。這種體制保持了經濟增長極地區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得作為經濟增長極的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具有較大的經濟擴展空間。

  經濟增長極形成以後,會對經濟要素和經濟活動產生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城市經濟越發達,吸納經濟能量的集聚效應所帶來的區位優勢越明顯。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會產生經濟活動的擴散效應及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帶動效應。於是,中心城市與外圍地區的互動成為區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中心城市成為地區競爭力的代表,同時形成規模大小不等的一、二、三、四線城市分布格局,這是現代區域經濟格局的標誌性形態。中國城市都有行政級別,不同級別的城市具有不同的集聚—擴散效應能量,通常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能量越大。所以,一、二線城市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顯著。各省區大都會把做大做強一兩個大城市(通常是省會城市)經濟作為增強本地區競爭力的戰略取向。面對這樣的經濟空間分布狀態,考慮到中國城市管理體制的特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是兼顧產業布局與城市間分工及功能,並有效規範競爭秩序。特別是需要興利除弊,合理協調經濟關係與行政關係。

  在協調發展中優化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文章分析,在上述區域經濟發展趨勢作用下,必然會形成由大範圍的密聚經濟區與腹地經濟區構成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一方面,生產和交易活動越來越活躍,規模越來越大,財富被大量創造和積累;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矛盾也會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為過度極化與過大差異,即一些中心城市過度擁擠,而其他地區發展則相對滯後。這就會拉大密聚經濟地區與腹地經濟地區的發展差距。中國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梯度推進態勢。東部沿海的若干中心城市成為強勁的經濟增長極,率先發展起來,而廣闊經濟腹地——沿海腹地(東南部各省內的較不發達地區)、內陸腹地(中西部地區)、縣域腹地(農村地區)的發展任務則比較艱巨。

  密聚經濟區與腹地經濟區之間的關係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長期性區域關係,市場的自發力量無法妥善處理,需要國家充分發揮區域經濟政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關鍵是著力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局面,在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下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協調發展。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實行的財稅體制改革,使中央政府擁有較大的財力,可以通過轉移支付方式調節各地區間的財政能力,調節不同地區間的收入差距,更好協調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