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應用五個“新動能”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0-11-30 08:50:18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資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資源開採而興的老工業城市,曾經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隨著資源逐漸枯竭,這些城市普遍存在產業結構單一、生態破壞嚴重、失業率較高、人口大量流失、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老化、經濟社會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轉型發展和城市更新尤為迫切。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特約研究員李智遠、陳洪波文章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資源型城市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新動能”,推動轉型發展。

  一是應用“大內需”新動能,融入區域開放發展大格局,推動區域協同融合發展。我國有262個資源型城市,其中69個城市被確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這些城市絕大多數地處內陸,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於沿海地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於內陸資源型城市來說,是重大的戰略機遇。構建內需體系意味著市場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隨著國家鐵路網絡的建設和完善,以及新基建的大規模實施,將形成新的內陸區域發展大格局。資源型城市應瞄准國內大市場,充分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找准定位,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大內需”新動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二是應用科技新動能,推進產業升級迭代,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資源型城市的產業大多是以本地自然資源的開採和加工為主導的傳統產業,長期的慣性運行,導致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缺乏生機與活力。資源型城市必須深入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的新理念,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擁抱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把互聯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一輪技術革命作為轉型發展的新動能,建立創新政策體系,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培育創新人才與招才引智雙管齊下,使創新成為老工業城市的新標識,再通過創新推動傳統產業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綠色化改造,建立系統化、精細化的新型產業鏈供應鏈,大力培育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新興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城市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軌道。

  三是應用綠色新動能,以生態紅利為高質量發展賦能。資源型城市由於長時期不合理的資源開採,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首先要開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逐步恢復生態環境承載力,重建綠水青山,並探索生態價值實現路徑,以綠色為新動能,推動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例如,以煤炭和水泥為主導產業的銅川,曾被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節能減排綜合示範、生態保護修復、黑臭水體治理等項目,主動關閉21處地方煤礦,全面拆除落後水泥生產線,實施華能照金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遊客每年呈兩位數增長,綠色新動能正加速推動城市轉型發展。

  四是應用文化新動能,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提升城市品質和軟實力。資源型老工業城市一般都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既有工業文明的非物質遺產,也有老礦區、老廠房等工業遺跡,在新時代依然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要注重文化遺產的挖掘、搶救、整理和保護,規劃文化產業,健全文化市場,將文化遺跡的修復保護與文化旅遊市場開發、各種文化業態的培育相統一。要把文化作為新動能,把文化符號轉化為產業符號、經濟符號,為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活力。

  五是應用民生新動能,推動產業、城市與人的協調發展。資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老化、棚戶區點多面廣、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應把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更新和配套服務的完善,下功夫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交通、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短板問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兜底補短保民生。通過系統性的措施引導城市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回歸“生活導向”,把民生作為新動能,以民生改善得民心、聚人氣、留住人,逐步扭轉人口流失的趨勢,進而聚天下英才,重新激發城市發展的活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