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強需求側管理,預防消費不足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21-03-03 08:38:33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當前中國經濟恢復存在明顯的供需不對稱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預防消費不足問題長期化。要注重需求側管理,努力挖掘中國消費增長的超大潛力,避免再次出現消費不足問題。加強需求側管理,並不是一味地注重刺激短期需求,而應重在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結合是新發展階段宏觀經濟治理最鮮明特點

  廣州日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王小廣文章表示,一些觀點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對立化,認為是二選一,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便意味著要放棄需求側管理。實際上,在新發展階段,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一方面,僅注重需求側管理,而不注重結構性改革,會使中國的結構性矛盾越積越深,並破壞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平衡。需求側管理主要是通過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使經濟總量增長保持動態平衡。在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經濟處於發達水平時,宏觀經濟治理方式主要是需求側管理,但在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與經濟結構均處於向高級化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不深化結構性改革,僅注重需求側管理,就會出現持續化的總量平衡下結構性矛盾加劇問題。中國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結構性矛盾加劇的主要原因是存在體制機制性障礙,使國民經濟循環受阻,並累積形成各種結構性矛盾,如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與城鄉差距過大、投資與消費失衡等。這些問題,單靠一般性的需求管理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在不斷提高需求管理能力的同時深化結構性改革,其中最主要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供給端),來打通國民經濟循環,使經濟循環暢通無阻,經濟才能實現總量與結構的雙重平衡,也即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另一方面,僅注重結構性改革,而嚴重忽視需求側管理,會使短期的供需適配性降低,短期經濟循環不暢,引起經濟過度波動。特別是經濟面臨較大的外部衝擊時,加強需求側管理便顯得至關重要,因為這些衝擊影響最明顯的多是需求端。如1998年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中國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導致中國宏觀經濟失衡,第一次出現較明顯的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即出口需求下降導致國內投資與消費增長萎縮,供給過剩與物價下跌,形成長達兩年多的通貨緊縮問題。正是由於當時中央及時提出實施積極性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才使這種短期總量嚴重失衡問題得以扭轉,並開啟了高增長時期的最近一輪繁榮期。在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時也一樣。

  從功能上講,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有側重,只有彼此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強大的宏觀經濟治理效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的是長期性的體制機制問題,而需求側管理則重點解決的是短期供需失衡及經濟循環不暢等問題。一個側重於中長期,另一個側重於短期,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形成長期性高水平經濟動態平衡。過去的實踐也證明,在經濟困難時期,如果既能有效地加強需求管理,又能從長計議深化改革,經濟過渡期(周期性的或階段性)就會減少陣痛,較順利地走出困境,邁向新的增長期。如1998年,一方面加強需求管理,有效抵禦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另一方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住房改革等,為新一輪高增長培育內生動力,至2002年終於苦盡甘來,進入中國高增長時期最近一個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繁榮周期。

  當前從高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過程中,供需雙方的高質量發展都面臨諸多體制機制性障礙,不清除這些內在障礙,國民經濟循環就會出現許多淤點堵點,經濟結構矛盾就會不斷累積、強化,成為制約需求增長與供給升級的“圍墻”,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下行壓力進一步增大。同時,由之前的發展階段向新發展階段轉換時,將發生三大變革,即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但最根本的是動力變革。傳統動能開始明顯減弱,而新動能雖迅速成長但卻一時難以起主導作用。此時,要有一種內在的體制力量促進這一轉化過程,使新動能主導經濟發展。對此,必須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要針對供需雙方變化特點、特別是需求增長的新趨勢、新問題,做好需求側管理,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譜寫深化結構改革和強化需求管理結合的新篇章。

  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又到關鍵時,謹防有效需求不足問題重來

  文章分析,從前不久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統計數據看,中國經濟恢復強勁,差不多已接近疫情暴發前的正常狀態,四季度工業、投資、出口、就業都保持較高的景氣狀態,同時經濟結構繼續優化。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恢復是不平衡的,在需求側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問題。去年二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從疫情強大衝擊後恢復,出現強勁的“V型”反彈,但與一般的經濟周期恢復或受外部危機衝擊後的恢復不同,此次經濟恢復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即從供求雙方面看,存在“三長兩短”的不平衡問題,工業生產、投資、出口恢復快,而服務業、消費恢復慢。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分別比上年增長2.8%、2.9%和1.9%,全年能實現2.3%遠好於預期的增長,主要是歸功於這三方面。而服務業和消費增長卻相對滯後。初步核算結果顯示,202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低0.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年則下降3.9%,比投資增幅低6.7個百分點。第四季度中國消費增長在加快恢復,但離常態化還有較大的距離,如10月至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4.3%、5.0%和4.6%,這與2019年全年8%的增長相比還有3~4個百分點的差距。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最值得關注的是,消費恢復慢以及與前兩年消費增速明顯下滑相結合,會不會轉化為中長期消費不足。這種可能性值得正視,這可能是“十四五”時期必須預防的最大經濟風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