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碳定價,中小企業也該重視
http://www.CRNTT.com   2021-08-02 08:07:44


  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4年前,碳定價就作為“促進經濟增長、保護環境、擺脫貧困”議題擺在20國集團面前。在日前結束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第三次會議的公報中,“碳定價”首次出現在G20氣候行動的解決方案中,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

  環球時報發表北京生態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賈衛列文章介紹,世界銀行發布的《2021年碳定價機制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顯示,目前全球正在實施的碳定價機制有64項,主要包括碳市場和碳稅,計劃實施的有3項,覆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1.5%;2020年,世界各國的碳定價機制收入高達530億美元;截至2020年12月,共有127個國家、823個城市、101個地區和1541家公司作出脫碳承諾。儘管碳定價機制發展較快,但碳價水平依然偏低,大多數碳價仍遠低於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2℃控溫目標提出的每噸二氧化碳當量40~80美元。要推進全球氣候行動,提高碳價勢在必行。目前,歐盟碳交易體系比較完善,價格達到每噸50歐元,中國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為40元人民幣。

  文章分析,碳定價機制的形成和完善對當前的世界將產生巨大影響:一是改變經濟版圖,低碳/脫碳行動會導致全球戰略性行業產業鏈的重構,衝擊現存的經濟體系,特別是碳稅的徵收嚴重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二是重塑地緣政治格局,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收入將劇減,完成能源轉型的國家在國際政治中處於有利的地位,擁有絕對的國際話語權;三是節能、低碳/脫碳技術會成為未來技術進步的方向;四是促進低碳文化的形成,有助於建立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五是影響人們的生活,綠色低碳、綠色生活將成為未來社會生活的主旋律。毫無疑問,對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來說將帶來轉折。

  中國碳排放交易在穩步發展,已建立了北京、天津等7個試點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餘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截至2021年6月,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建立,交易於7月16日啟動,碳配額開盤價為48元/噸,首筆成交價為52.78元/噸,第一個履約周期為2021年全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碳市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文章表示,大多數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認為碳定價離自己尚遠,碳達峰、碳中和是大企業要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在疫情和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更多精力放在企業的生存上。為了避免在碳定價問題上走進“溫水煮青蛙”的陷阱,中小企業必須從現在開始認真對待,現在重談發達國家在碳問題上的動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我們要面對的是氣候行動與每個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首先,緊盯碳市場發展涉及的行業,關注碳排放配額、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各類碳金融產品交易規模對相關市場的影響,隨著疫情的控制,國外很多地區碳價回升,部分國家大幅度提高碳價,一定程度影響市場的走向,關注碳市場履約的同時對投融資風險做好科學評估。

  其次,高度重視碳稅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及時調整能源結構,加快綠色轉型,原材料供應遵循低碳採購原則,生產中採用先進節能降耗技術、清潔技術,更要關注產後的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用積極的手段應對碳稅徵收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利影響。

  再次,加強企業的能力建設和碳排放管理,做好企業的碳排放監測、報告,履行企業的碳排放主體責任。

  第四,關注二氧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的進展,及時分析最新技術對產業的影響。

  第五,根據企業所處的行業和地理位置,分別採用適合自身的方式,擴大森林、耕地、草原、海洋和其他生態系統碳匯。

最後,利用碳金融使企業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轉化,並採取相應措施迎接企業內部碳定價時代的到來,轉移氣候風險給企業造成的潛在威脅。只有建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管理體系,才能使企業在“3060”雙碳目標下穩步綠色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