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2022:全球經濟復甦應加強量與質的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22-01-18 08:55:35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在經歷了2020年經濟的低速增長(-3.4%)後,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幅度較大(5.5%)。在此基礎上,2022年經濟增速的放緩應不足為奇。按照增速4.1%的預測值,2022年全球經濟總量約為疫情暴發前2019年的106.1%。

  中國網發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文章表示,儘管面臨奧密克戎和未來其他新冠變異毒株的衝擊,全球經濟卻展現出強韌的特性,整體經濟的復甦趨勢更為明顯,但結構性的增長分化態勢也可能進一步加劇。伴隨發達經濟體的產出和投資逐漸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2022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預期整體增速(4.6%)雖然仍快於發達經濟體的3.8%,但二者之間的差距從上年的1.3個百分點縮小到0.8個百分點。借助金融資源的優勢,伴隨疫苗的廣泛接種,產能的逐漸恢復和新經濟領域的率先發展,發達經濟體復甦加速。

  相比而言,受公共衛生能力差異、技術和經濟發展模式理念不同等因素影響,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的衝擊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發展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區域不平衡。其中,南亞地區2022年的增速最快,可能達到7.6%,而歐洲中亞地區(3.0%)、拉美加勒比地區(2.6%)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3.6%)的經濟增速均可能低於發達經濟體。與2021年相比,包括東亞太平洋、歐洲中亞和拉美加勒比等3個主要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集中的區域均可能會出現增速的下降。

  文章稱,應該看到,經濟的復甦並非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事情,獨善其身的發展路徑可能很難做到,以鄰為壑更可能遭到經濟衝擊的反噬。復甦的不平衡將對全球經濟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如果不能有效引導和協同,不僅離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所設置的目標越來越遠,而且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復甦進程的中斷。

  在疫情持續暴發、各國財政支持減少,因供應鏈瓶頸等原因導致通貨膨脹壓力顯著加大的情景下,經濟復甦的不確定因素依舊存在,因素間相互影響的機制複雜。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局部或地區的增長失速會通過包括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和市場預期等各種途徑快速傳遞到世界市場的其他區域,而且可能因為供應鏈網絡和利益相關者的多元聯繫被迅速放大,對經濟、社會造成嚴重的衝擊。

  文章指出,歷史經驗表明,有效發揮市場作用是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違背市場規律的行為很可能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以近年來半導體供應鏈的問題為例,儘管存在由於產品升級、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整體需求上升,但對原本基本平衡的供需關係的更大衝擊則來自一些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對市場供需的直接干預。

  這些干預產生了巨大的漣漪效應,大大增加了市場各方對供應短缺的預期,導致各方庫存意願的上升,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總量和結構的不平衡。更大的問題在於,半導體已經與各行各業產生了緊密的聯繫,半導體供應鏈的衝擊向許多產業外溢,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的問題。

  文章認為,展望2022年,經濟增長的“量”重要,但“質”更重要。數字、低碳、人工智能,作為技術和理念創新的代表,在全球經濟復甦中正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疫情暴發後,包括數字經濟在內的領域實現了遠超其他行業領域的快速增長,在改變經濟社會互動方式的同時,對基礎設施、制度環境、人力資源、金融配合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各國在邁向“零碳世界”的進程中,也需要探索更為有效的、適合自身的模式。人工智能正在全面改變包括交通在內的生產、生活方式,有望大幅解放生產力,縮短技術迭代升級的進程。但是,技術的發展不僅需要市場商業需求的穩定支持,也需要更為確定的規則與政策環境保障。

  探索建立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保障各參與方權利、安全風險可控的國際規則,離不開各方的積極參與和基於可持續發展承諾的相互信任。新冠疫情所產生的物理距離不能成為國與國、人與人交往所不可逾越的鴻溝,越是困難的時候越需要各方付出積極的努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