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護黃河是事關民族復興的千秋大計
http://www.CRNTT.com   2022-11-26 08:57:39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黃河寧,天下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有了頂層設計和綱領性文件。2022年《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聚焦解決黃河流域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明確了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主持人:黃河流域治理方面,我國實施了哪些重大治理保護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連煜(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局長):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擁有黃河天然生態廊道和三江源、祁連山等多個重要生態功能區,分布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等農產品主產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黃河也是一條舉世聞名的複雜難治的河流,資源禀賦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流域省份主要位於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不平衡不充分情況突出,同時水資源貧乏,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不協調矛盾尖銳。
  
  扎實推進黃河大保護,確保黃河安瀾,是治國理政的大事。整體來看,我國黃河流域治理經歷了從區域到流域、從單要素到多要素的發展歷程。2005年之前,隨著流域尤其是湟水、汾河、渭河等主要支流流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支流人口產業集中、污染嚴重並影響黃河幹流水質,“十五”期間黃河中上游流域被納入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範疇。“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在黃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基礎上,全國環境保護規劃對黃河流域大氣、固體廢物等環境要素強化實施分類管理,同時針對黃河源頭區水源涵養能力嚴重下降等問題重點推進了三江源生態保護修復等專項工作。2015年後,黃河流域進入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階段,各省份由“環境保護規劃”轉入“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從發展的源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將綠色發展和改革作為重要任務進行部署,強調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聯動,開始探索推動流域各省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工作。著眼於生態文明建設全局,通過一系列治理措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由於黃河河情特殊、治理難度大,圍繞黃河治理和經濟發展需求,黃河流域長期採取的“治理”“開發”河流措施,持續產生了水資源供需失衡、過度開發和河流高強度管控情況,加劇了流域水危機和生態失衡,並成為流域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的重大制約因素。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等突出困難和問題依然存在。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黃河流域必須下大力氣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落實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要求,貫徹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原則,著力破解黃河流域的突出矛盾,是新形勢下黃河保護治理的總體要求和重要舉措。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全面部署。落實《綱要》“1+N+X”要求,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把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發展格局,進一步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成為指導黃河流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總綱領。
  
  70年間,人民治理黃河在攻堅克難中破浪前行,強化水患治理,科學保護和開發。緊緊抓住水沙關係調節這個“牛鼻子”,完善水沙調控體系,優化實施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河槽最小過流能力由4300立方米每秒提升到5000立方米每秒,通過用水配置管理和水量調度實現黃河幹流供水2200億立方米和下游23年不斷流。經過多年治理,黃河流域水土流失呈現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態勢,2020年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0.23萬平方千米,減幅43.51%,通過三門峽、小浪底水庫攔沙及調水調沙運用,有效減緩了黃河下游河道的淤積抬高。流域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保障了黃河伏秋大汛歲歲安瀾。黃河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流域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黃河幹流全線達到了III類水質,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重要生物栖息功能面積占比增加到60%,自然保護區鳥類增加到371種。
  
  黃河治理和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成果尚不穩固,生態環境脆弱仍然是黃河流域最大問題。長期以河流控制和經濟用水為最大滿足需求的黃河開發治理模式,產生了流域生態系統損害和失衡問題,比如,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及國家黃河水量分配管理要求,河流生態流量與保障問題突出,過度用水和高強度河流調控對流域水規律和生態環境產生深遠影響;黃河源區75%的退化草地和53%的沙化土地尚未得到功能性修復,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面臨挑戰;流域保護和發展受到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復合影響;產業結構偏重和高質量發展不充分問題突出;流域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等。
  
  深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緊緊抓住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強化流域監督管理,依法推進黃河保護修復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是堅持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聯動。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協同治理、各類活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加強源頭管控,推進污染減排、生態擴容,推動低碳循環產業經濟發展。二是統籌推進污染綜合治理和環境整治。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協同共治地表與土壤地下水污染;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推動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能力建設,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開展生態環境狀況和保護成效評估,推動流域環境風險管控體系和水環境承載監測預警機制建設,加強能源富集區污染風險防控。三是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建設。構建黨政同責、齊抓共管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和工作機制,制定各級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和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壓實地方和行業管理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聚焦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衝突,推動全流域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四是加強流域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探索建立“監管+督察”模式,強化重大規劃與重點建設項目源頭管控,建立流域生態環境調查評估制度和重大問題發現解決機制、跨省生態環境影響會商機制和突發水污染事件工作機制。
  
  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主持人:黃河流域相關省份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如何進一步提高生態系統質量?
  
  賈若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近年來,黃河流域相關省份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要求,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明顯進展。
  
  黃河流域相關省份加快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整體生態格局。三江源國家公園入選第一批國家公園,相關省份正積極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和黃河口國家公園,逐步構建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黃河流域發展提供基礎性生態支撐。同時,黃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正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2021年河南省與山東省、甘肅省與四川省率先建立省際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並簽署相關協議,進一步明確了“誰來補、補給誰、補多少、如何補、如何管”等橫向生態補償核心問題,架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橋梁,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拓展了資金來源渠道。
  
  黃河流域統籌上中下游、協調左岸右岸、聯動幹流支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初步形成了協同大治理格局。一方面協同治水控沙成效初顯。黃河流域相關省份協同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得上游水源涵養能力不斷提升,中游入黃泥沙量大幅減少,下游地上懸河河床基本穩定,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從1990年的41.49%提高到2020年的66.94%。另一方面,統籌治污減碳,環境污染明顯好轉。相關省份堅持水中問題岸上治、岸上問題系統治,推動污染聯防聯控、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2013年至2021年,黃河流域國控斷面優於III類水體比例從58.1%上升至81.9%,黃河水質顯著改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