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三農」話語與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15 16:27:09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對於中國現代化意義重大
  中評社訊╱題:「三農」話語與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作者:王盛開(江西),江西上饒師院經濟系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院在職博士生

  •「三農」話語的變遷反映了甚麼問題?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對中國意味著甚麼?
  • 現階段實現農村和諧社會的途徑為何?

  改革關放以來社會
  流行「三農」話語

  從社會流行語可以知曉,有兩個時期,社會特別關注「三農」:一是改革開放後的前七年即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五年,如包產到戶、家庭承包責任制、一號文件、萬元戶、鄉鎮企業、撤社(人民公社)建鄉(鄉鎮政府)等成為社會甚為流行的話語,在各種媒體出現頻率很高;另一是近七年即一九九八至二○○四年,拋荒、民工潮、白條、農民負擔、農村稅費改革、農民工工資、農民收入等成為社會熱點話語,不時出現在各種媒體之上。總體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上關於「三農」的流行語呈現出三大特徵:前期積極關注,正面宣傳,「三農」成為中國政革的原動力和代名詞;中期擱置一邊,少有問津,「三農」問題沒有被社會關注;後期被動反應,問題多多,「三農」成為社會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不難看出,「三農」話語的變遷反映了中國「三農」的處境:一是「三農」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弱化和邊緣化,二是「三農」問題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越來越突出和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流行的「三農」話語說明,實現全面小康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必須直面中國「三農」問題,要把它放在整個現代化發展戰略中加以考慮,探索中國農村社會現代化模式。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二○○四年是近七年來「三農」成績最大的一年。這主要得益於稅率降低、稅費減免、種糧補貼及農民工工資兌現等「少取、多予」政策的較好貫徹。但「三農」問題並沒有根本改變,關鍵是「搞活」問題。回顧建國以來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當中共和政府自信並相信廣大農民時,農民不僅回報以高度的政治信任,更能發揮巨大的創造力(趙凌、于建嶸)[1]。 這就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提出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和諧社會,是理想目標與現實過程相統一的概念。法國思想家傅立葉(Charles Fourier)首先提出了「和諧社會」(又叫「和諧制度」或名「法朗吉」)這個概念。他給人類描繪了一種統一的和諧欲望,這是一種把個人幸福與人類結合起來的欲望,在這種社會裡「協作」是其本質的特徵。馬克思所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應是和諧社會的最為理想的目標。

  中國高層深思熟慮提出「和諧社會」,可以說是從理想回歸現實,具體指的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基本要求是做到人與人,人與自然,國內與國外,歷史與現實四個方面的和諧統一。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現「五個統籌」前提和基礎上提出的,是現實過程中追求的目標。正如朱力教授所說:「和諧社會」是一種整體性思考問題的觀點,要求我們把工作視野拓展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運用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統籌各種社會資源,綜合解決社會協調發展問題。

  農村和諧社會是整個和諧社會的重要部分。就整個和諧社會構建而言,最重要的是城鄉協調發展,農民與市民平等享受社會的權利和履行社會的義務。農村和諧社會有其特殊要求:一是社會物質條件的改善。也就是從貧困向溫飽、小康社會過渡,達到富裕的生活水平。二是社會政治權利的尊重與獲得。實現農民民主,農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管理,農民權利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三是教育文化的迫求和享受。農民不是愚昧的代名詞。農民應該而且必須獲得充分的教育權利,以提高農民自身素質轉變農民的一些傳統落後觀念,適應社會現代化發展需要。四是農民各階層的相融合,農村發展與自然環境融合。祗有社會結構合理,社會制度體系完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與整個時代相適應,發展與環境相協調,農村社會才會呈現出和諧的特徵。

  現階段構建農村
  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從歷史層面來說,「三農」的每次進步與發展都與革命和改革相聯繋,土地改革、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主的改革,帶來了「三農」的發展,也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夯實了基礎。從現實層面來說,農村稅費改革,需要不斷地展開、深入和完善。因此,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的農村社會的變革應是現階段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