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 
中華自貿區:加速西岸四地經濟一體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08 11:44:54  


兩岸四地經濟融合,才能在全球化的海洋中暢行無阻。
  中評社訊╱題:中華自貿區:加速西岸四地經濟一體化 作者:張漢林(北京),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教授

  ‧台港澳在經濟轉型和發展中面臨哪些挑戰?為何必須加速與大陸整合?
  ‧為何說兩岸四地應加速中華自貿區的建設?
  ‧中華自貿區如何分階段實現?
  ‧中華自貿區實現的可行性如何?
  
  港、澳、台在經濟轉型和發展中面臨的巨大挑戰

  對香港來說,市場空間有限是影響其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問題。隨著勞動力和租金成本上升,香港原有的勞動密集型輕加工製造業已基本轉到內地,發展資本密集型的傳統重化工業既不具備基本條件也不適宜,而要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投資金額大、周期長、風險高,開發成功率約為百分之三十。這一切並非香港中小企業財力和人力所能承擔。僅靠商貿、航運、地產業已不足以支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長期繁榮穩定,也難以形成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服務業,特別是那些生產型服務業是以製造業為依托的,但是由於內地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有限,電信及金融等服務業不能像製造業北移那樣簡單地移動以為其服務;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也由於內地市場發育不足的限制,難以在短期內成為支撐轉型的增長點。其結果,因為服務貿易自由化滯後於貨物貿易的自由化,使得香港服務業的發展和向高增值服務轉型受到阻礙。

  而香港要維持和鞏固其中介地位,就需要由傳統服務轉向高增值服務,由勞動密集型服務轉向智力型服務。所以香港服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及轉型均與內地對服務業的開放息息相關。「入世」意味著中國內地將進入全方位開放階段,如果香港服務業企業不能夠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對手競爭,則可能將自己的服務對象讓出去。因而香港政府應積極推動與內地的服務自由化安排,以搶先於其他世貿組織成員進入內地市場以搶佔先機。

  對澳門來說,隨著外部優惠條件逐步削弱和喪失,其出口加工業陷入困境。而本地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澳門地價、勞動力價格的優勢相對減小,在澳門的港資轉向中國內地和其他地區,澳門本土製造業也部分遷往內地。而作為澳門經濟支柱的博彩業雖然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也隨著亞太地區賭業的興起,面臨多方面的困難和挑戰。

  而台灣經濟正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壓力,在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不斷向內地轉移的過程中,新的支柱產業的定位和形成還沒有跟上。一方面,以台灣現在的工資水準、土地和生產成本,很難再以生產相同的產品與後起的國家及地區競爭,產業外移速度日益加快,除傳統產業幾乎全部走光外,資訊、半導體等科技產業的外移也有不可阻擋之勢,另外一方面,受島内基礎研究、高科技人才、技術實力、市場規模、深化的產業群聚等不足的制約,科技業的研發創新速度遠遠趕上不它們外移西進的步伐。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台灣服務業的競爭力未能與產業結構調整同步提升,填補第一、第二產業退出來的空間。過去台灣經濟發展以「服務業」為思考主軸,服務業競爭力較低,一些高增值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尚處於萌芽狀態。
  
  兩岸四地經濟一體化制度安排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的現實選擇

  隨著內地的改革開放深化和台灣對兩岸貿易、投資的各種限制政策的放鬆,兩岸四方的經貿往來和要素流動日益密切。九十年代中後期以來,港澳台始終是內地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內地與港澳台的貨物與服務進出口貿易額佔據內地對外貿易額的第一位。內地是香港第一大出口市場,並且佔香港總出口比重不斷提高。與此一致的是,內地是香港的第一大進口伙伴,也已成為台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港澳台投資佔內地直接投資流入的半壁江山。二○○四年,對內地的投資佔據台灣的對外台直接投資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兩岸四地間的相互貿易佔其總貿易額的比重已達百分之四十以上,而歐盟經過近五十年的努力,其區域貿易佔全部貿易的比重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域內貿易已經超過百分之四十五,也就是說,在事實上,兩岸四地的貿易一體化水平已經達到較高水平,超過了大部分現有的區域貿易安排內部的貿易依賴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日益深層次的經濟融和並沒有產生兩岸四方間重大的協定和經濟一體化的制度安排,而且兩岸之間的經貿關係一直是在台灣當局各種政策限制和阻力下實現的。

  換言之,如無政治障礙,兩岸四方現實的經濟一體化將會發展到更高層次。尤其是對大陸和台灣來說,其一體化的特點在於它是繞過政治障礙「自然」形成的。其隱含的意義之一就是,當政治壁壘拆除工作邁出一小步,由於經濟關聯的相互作用而引致的經濟聯繫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將邁出一大步。

  兩岸四方經濟一體化是兩岸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受經濟利益所驅動的不可阻擋的潮流。但是隨著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深化發展,以及國際經濟環境和格局的變動,兩岸四方自發形成的經濟融合正在呼喚兩岸高層次的制度安排,以為其持續深化發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對兩岸四方都是挑戰和壓力,兩岸四方應意識到強化業已形成的利益共同體的緊迫性。

  因而,承認這種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尊重經濟發展的規律,並輔之以必要的制度安排,以促進兩岸四地共同的經濟與貿易繁榮。是兩岸四方最現實的選擇。

  創建中華自由貿易區應是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重中之重

  現在美國、歐盟、日本都將區域一體化戰略納入到其國家經濟安全戰略之中,通過雙邊、區域及多邊關係的不同特點來達到其政治、經濟目的。而中國目前尚末形成一套完整、系統的雙邊和區域及多邊並重、協調發展的經濟安全戰略。單邊、自主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是近十年來中國經貿政策的基調,在區域內的對策與互惠安排僅限於《曼谷協定》。而《曼谷協定》的影響畢竟有限,區內成員間的貿易比重較低,產生的貿易擴大與創造效應太小。雖然已經簽署協議,在二○一○年建成「十加一」自由貿易區,能否在二○一○年實現自由貿易,很多人尚存謹慎態度。而以東盟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貿易結構來看,自由化帶來的政治利益可能大於經濟利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