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山足跡所至 薪火兩岸相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1 15:35:06  


7月17日,廣東學子參觀台北中山紀念館
廣東學子在孫中山畫像前
  中評社廣州訊 7月15日至22日,來自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等廣東高校的60名優秀學子,在孫中山基金會專家的帶領下,從廣州出發,經澳門赴台灣,再從香港返穗,開展了一系列孫中山及辛亥革命史跡的學習參訪活動。
  
  在此次“尋覓孫中山革命足跡”活動中,港澳台一線雖非革命戰火直燃之處,但因其對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思想形成、信仰傳播負有特殊意義,備受矚目。

  澳門 中山革命思想的濫觴

  澳門的鏡湖醫院,是孫中山先生正式踏上職業生涯的起步之處。在醫院院內孫先生的銅像前,廣東大學生們首次了解作為醫生的孫中山曾經如何“威水”———1892年,他從香港醫校畢業之後,來到這裡,成為澳門第一位執業的華人西醫。行醫不滿三月,他便聲名鵲起,被當時澳門的《鏡海叢報》譽為“神乎其技”。

  第二個必訪之地是位於澳門文第士街的“國父紀念館”。紀念館負責人劉孟球介紹,這座富有回教風格的小樓原是1918年為孫中山家人興建的寓所,現在的陳設均為孫先生在廣州任大元帥時所用的文物家具及在澳門行醫時所用的物品,另有一些國父真跡和生前珍貴照片,包括與革命先烈們的合照。

  在紀念館的小會議室裡,澳門大學歷史系的魏楚雄教授做了第一場專家點評,他提出“辛亥革命起源於澳門”,這主要是從“孫中山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起源於澳門”的角度來談的,“且不說孫中山在香港學醫期間,常與並稱‘四大寇’的楊鶴齡等幾位革命志士去澳門,在楊鶴齡的居所縱論革命;1893年鄭觀應發表《盛世危言》時,也已與在此間行醫的孫中山交好,對後者形成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很大作用;孫中山還一邊行醫一邊從事革命活動,與葡萄牙籍印刷商飛南第合作創辦報紙,宣傳革命……”

  有學生即席發問,孫先生在香港學成醫術並廣有人脈,為何要選擇澳門開始執業?魏楚雄認為,一方面,孫是澳門第一個華人西醫,此地是事業的處女地,發展空間大;另一方面關鍵是,1892年前後的澳門,政治空氣要比香港自由得多,便於孫中山形成和宣揚自己的革命思想。

  台灣 連接大陸革命的橋梁

  在寶島,學子們連日參觀了台北“國父紀念館”、“逸仙公園暨國父史跡館”、陽明山中山樓等地,除了切身感受中山精神在各處的影響,還深深領略到台灣學者對孫中山研究的嚴謹與深邃。

  在中山樓為廣東學子做“孫中山與台灣”專題講座的國民黨“中央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認為,孫中山策劃革命之初,就派同鄉陳少白到台灣結交志士,並於1897年成立興中會台北分會,點燃台灣革命火種。他說:“之後不論是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起義活動,或是後來發動抗日,討伐袁世凱的護法運動等,都有台灣志士參與其中,因此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藉由孫中山徹底聯結起來的。”

  參觀完“國父紀念館”的當天下午,該館的劉碧蓉博士帶領廣東師生在台北街頭尋訪先賢足跡,更近地接近歷史。位於台北中山北路一段46號的“逸仙公園暨國父史跡館”,是孫中山第二次來台灣時逗留過的“梅屋敷”所在地。劉碧蓉指出,根據她從日本方面的貨輪客運史料中得到的線索,1913年孫中山赴台時,凌晨4點多船靠岸,下午5點才有航班去日本,因此他只在此逗留了半天時間。由於當時日本當局懼怕孫中山與革命人士接觸,嚴密封鎖了消息,在台志士應該無人知曉。

  隨後,劉碧蓉又帶領大家來到台北市長沙街,1900年孫中山第一次來台、策動指揮後來的惠州起義時,就曾在這一帶活動了43天之久。依稀可見此處當年被稱為“新起町”時軍政要地遍布的痕跡,劉碧蓉進而推論:“可見孫中山第一次來台得到了日本當局默許,所以才會允許他將起義指揮部建立在這樣的地方。”

  香港  “孫中山史跡徑”的濃縮

  尋訪團到達香港“國父紀念館”時,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李金強教授已等候多時。他推薦了一條非常難得的“孫中山史跡徑”———1996年由香港中西區區議會設立,將孫中山生前在香港讀書、居住及與革命黨人聚會地點串聯而成的一條路徑。其中與孫中山成長緊密相關的數個站點,就濃縮在全程僅需45分鐘的一個區域。

  廣東師生不顧暑熱,在高樓林立、地勢起伏的中環地區開始了尋蹤覓跡的踏訪。

  首先來到鴨巴甸街的皇仁書院舊址(第9站)。1884年,18歲的孫中山先進入歌賦街44號的中央書院(第5站)就讀,該書院後來搬遷到鴨巴甸道並改名為皇仁書院。據史料記載,孫中山在中央書院開始接受西式教育,放學後常去不遠處的必列者士街2號的美國公理會福音堂住所(第4站),在這裡他受洗為基督徒。

  沿必列者士街的青石台階而下,便來到荷里活道77-81號香港西醫書院舊址(第10站),中山先生曾在此學醫5年。眼前已難覓書院蹤影,而是一座藍白相間、底層為商鋪的現代大廈,與之相鄰的75號則是他當時常去參加聚會的道濟會堂舊址(第11站)。

  在歌賦街8號,還有孫中山好友楊鶴齡之家業“楊耀記”(第6站),孫、楊二人常與陳少白、尢列在此抨擊清廷腐敗,“暢談革命,慕洪秀全之為人”,時人稱其“四大寇”。

  一路尋來,青年孫中山的足跡歷歷如昨,青年學子們更加深入體會到了偉人當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情懷。  

  (來源: 羊城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