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廣州西關:嶺南近代報業最純正的血統
http://www.CRNTT.com   2011-06-10 17:53:25


  說到老廣州,自然會想起西關。這裡既是古來的商業旺地,也是市井風情最值得品味的去處,但其豐富性並不止此,從百年前開始,這裡便是嶺南新聞業的中心。據不完全統計,一個多世紀中,在西關創辦的報刊有一百四五十種。特別是在清末中國報刊的萌芽期,以及民國和抗戰期間的繁榮期這兩個代表嶺南報業誕生和成長的時期中,廣東報館約有半數出現於西關,研究者評價:“從這個角度而言,西關具有嶺南近代報業最純正的血統”。

  西關早期出現的報館,主要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光復路)、十八甫等地,在當時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報館街”。

  曾任廣州師範學院歷史系主任的學者陳華新對嶺南新聞業的發展有過深入研究。他指出,嶺南是我國近代新聞業的發祥地。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就陸續出現了一些外國人創辦的新聞報刊,包括1865年創辦的《中外新聞七日錄》,1872年的《羊城采新實錄》,1884年的《述報》等。前兩者社址不詳,後者社址便設在多寶大街海墨樓石印書局。這也是現今所知的最早的西關近代報刊。

  1903年,鐘宰荃等創辦《羊城日報》,社址設在十八甫西約,它是清末發行量最大的廣州報刊。同年年底,鄧家仁等創立《時敏報》,該報與時敏學堂、時敏書局並稱清末西關“三時敏”,取“敏於時務”之意,其《醒睡副刊》發表的作品,也具一定的警世作用。1906年1月底,鄭觀應等創辦《廣州總商會報》,是廣州總商會的機關報,社址設在十七甫,同年9月中旬停辦,改組為《七十二行商報》,社址改到了第七甫100號。這是廣東近代史上發行時間最長的一份報紙,直至1938年才停辦。雖名“商報”,但眼光並不局限於商界和經濟,對時政也有相當側重,成為國人獲取重要信息的新聞來源,廣州黃花崗起義之後,殮葬七十二烈士的潘達微,也是第一時間在該報上發表了關於殮葬情況的文章。

  西關的報館在推動革命意識覺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06年,盧諤生創辦《國民報》,社址在第八甫新街,該報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在廣州的喉舌。1907年江寶衍創辦的《農工商報》,社址在光雅裡,是廣東農工總局的機關報。此外還有《時諧畫報》、《二十世紀軍國民報》等,前後20多年間,創辦的報刊就有17種之多。

  辛亥革命廣州光復後,1912年創辦《廣東日日新報》,社址在十八甫55號;《大公報》社址在第七甫;《中國日報》也從香港遷至第八甫;《民生報》、《商權報》、《現象報》、《民主報》等都在打銅街(今光復南路),這一時期西關聚集的報館也達20多家。

  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在西關創辦的報刊更多,而解放戰爭時期梁若塵創辦的《廣州晨報》,張泰翔創辦的《和平日報》,王侯翔創辦的《中正日報》等也都集中在西關一帶。(蔔鬆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