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關於嶺南文化研究的幾點建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6 14:37:00  


  如火如荼的嶺南文化研究,催生出“嶺南學”一詞,如從純學理意義上對其作一界定,必有不同的解讀。然而,筆者覺得,其問世之意義,在於引導人們對區域文化的關注、研究,在於提升區域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在於區域傳統文化的弘揚,而非限於對其定義的詮釋。但怎樣研究、如何提升則是今天面臨的課題。這裡,提幾點建議。

  第一,區域歷史文化向為學界所倚重,歷史上的大家名家,無不涉足其中。就嶺南文化研究而論,生於斯、長於斯之前輩碩學鴻儒自不用多費筆墨,即使是來自異域之騷人墨客也多有涉獵。如眾所熟知的魯迅,曾校勘唐劉恂的《嶺表錄異》。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後人研究的基礎和案頭必備之參考。所以,今天研究嶺南文化,首先得明了前人已做了什麼,取得了怎樣的成果,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不然,要麼花大的人力物力去重複前人的勞動,拾前人之牙慧;要麼認知水平還遠比前人遜色;要麼常有取得突破、填補空白、重大發現的高調,卻懵然不知鬧出笑話,貽笑大方。這些現象,確時有發生,應引以為鑒。

  第二,區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研究區域文化首先要有中華民族文化的宏觀視野,具體說就是歷史上先進的漢文化對邊陲的輻射和滲透,偏於一隅的嶺南尤是如此。嶺南因開發較晚而相對落後於中原地區,在千百年的歷史嬗替中,先進的中原漢文化不斷輸入、影響嶺南,帶動和促進嶺南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以,嶺南文化的主體或母體應是漢文化,嶺南文化是漢文化的子文化,不管其自身特色如何顯著,也不會游離於母體之外。研究區域文化就不能只取其子而舍其母,而於母體文化內與其他區域子文化比較,還更有助於認識其自身的特色。人們常說粵語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音韵,就是這種母子文化傳續和演變的表征。

  第三,作為嶺南區域整體的文化——嶺南文化,無疑要從宏觀層面作總體的描繪和把握,但宏觀總體把握得好否,首先取決於微觀層面對區內各地特色文化的個案解讀。嶺南一隅,涵兩廣、海南及閩南部分,幅員雖稱不上遼闊,但也不算狹窄。傳統上以語系為據把嶺南文化分為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大部分,便於學術探析。然三大塊內各地的文化還是自有特色而難以一言涵蓋,如以白話為標誌的廣府文化區,廣東與廣西不同,粵西之湛江與粵北之韶關各異,即便是核心區之南番順也異彩紛呈;以客家話為標誌的客家文化區,粵東之潮汕與粵北之韶關和粵西之肇慶等地也特色各具。除語言外,民俗風俗、民間信仰、宗教崇拜、民間藝術、服飾藝術等以及對外交往、絲路貿易、少數民族文化等都不易以三大部分文化來統攬。

  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必先倚微觀個案的成果,後方可作宏觀的把握。廣東省去年出台建設文化強省綱要,提出打造10個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的任務,就是循此邏輯理路去推進。

  第四,關注嶺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當下有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重歷史而輕現實,重研究而輕普及。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嶺南文化隨著時代的前行而發展變化,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研究嶺南文化,其歷史部分固然重要,但現實也不能忽視。近代始,廣東一直領風氣之先,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新時期廣東人精神——“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實為嶺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升華,其發展的脈絡是不可割斷的。此外,研究歷史最終是為了現實。所以,在一定意義上,筆者建議要花大的力氣去研究、總結當下嶺南文化的新內涵、新發展、新形態。要把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普及推廣,惠及社會,教化大眾。

  第五,嶺南文化的研究能否持續,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研究力量的可否持續。改革開放以來,“孔雀東南飛”,大批外來人才填廣東,充實地方文化研究隊伍,不少人成了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中堅。但整體來看,有個令人揪心的事實:外來人才不懂方言,不熟習俗。研究地方文化,首先要融入情感,否則嚼之乏味,或應付了事,難有上乘佳作;其次要聽得懂方言,熟悉民風民情,否則南腔北調,南轅北轍。所以,建議加大人才培養,外來人員“既來之則安之”,安下心來,身心投入,行走民間,掃清語言障礙,與本土研究力量凝成合力,嶺南文化研究的可持續發展可期可遇。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