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潘高壽中藥文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1-06 20:24:00  


  潘高壽中藥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當時,廣東開平人氏潘百世、潘應世兄弟在廣州高第街開設了一間名為“長春洞”的藥鋪。1935、1936年左右,潘百世的四子潘鬱生制成止咳化痰的新藥,定名為“潘高壽川貝枇杷露”。此後潘鬱生正式樹起潘高壽藥行的招牌,專營枇杷露。抗戰勝利後,潘鬱生以潘高壽藥行取代“長春洞”,專營川貝枇杷露,又在杉木欄路開新店鋪以擴大生產。1948-1949年間,潘高壽藥行發展到鼎盛時期,潘鬱生除在香港設廠外,還在台灣、澳門設點經營。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潘高壽藥行與大同成藥社、中華成藥社合併,組成“公私合營潘高壽聯合制藥廠”。

  立足傳統、大膽革新是潘高壽中藥文化的重要特征。廣州有著深厚的中醫藥傳統,又是接受西方文明的窗口。潘高壽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誕生和發展的。當時,潘鬱生注意到廣州氣候炎熱多雨,天氣乍暖乍寒,人們容易患傷風咳嗽,而市面銷售的枇杷露多是獨味單方,治咳療效不顯著。於是他將具有潤肺鎮咳作用的川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與枇杷葉一起熬煉,還在藥液中加入香料和糖漿,使藥不那麼苦,同時吸取了西藥制劑方法,加進苯甲酸等作防腐劑,使之耐久存放,創制了川貝枇杷露。此後,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潘高壽突破長期生產糖漿枇杷露的局限,圍繞著治咳的重點,多品種、多劑型地發展其它治療藥物。近年來,還進入涼茶、潤喉糖等領域。

  潘高壽中藥文化集中體現了廣州城商業文化的特征。當年的川貝枇杷露包裝精致,潘鬱生以父親潘百世的真像和自己的畫像為商標,並特意在自己的像旁注明潘四俶創制(潘鬱生又名潘四俶),使人容易辨認。他還通過報章和街招宣傳,經常發表奇文怪論,引起社會人士注意。因此潘高壽川貝枇杷露名聲鵲起,幾年間便成為家喻戶曉的治咳藥,行銷省港澳以及台灣等地。

  以川貝枇杷露為核心,潘高壽一直以重點開發治咳藥物系列為主。同時,又不滿足於單一產品的模式,而是同一產品多劑型,不同產品多品種地發展。發展過程中,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使得潘高壽能夠從最初的手工業作坊,成長為一個現代化大生產企業。由此,即使與其他中藥文化類別相比,潘高壽的歷史並不是特別悠久,但卻能在祖國傳統醫藥文化中獨樹一幟。

  儘管是有百餘年歷史的老字號,但區域壁壘一直成為制約潘高壽發展的瓶頸,在省港澳家喻戶曉,在北方的知名度略為不足。傳統中藥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道路還在摸索之中。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