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北山古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8 22:43:30  


  北山古寺坐落在廣東清遠市賢令山麓,坐北向南,因山構築,占地十多畝,飛檐翹角,體態堂皇。周圍群山相抱,樹木葱籠;寺前禹門叠浪,馨瀉而下;寺內花木叢生,環境幽美,為本縣寺廟之冠。

  北山古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之後歷代屢經增修。寺原為四楹大院,首楹右為鄭仙翁祠,左為韓大仙祠,中為大門,橫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雙石獅雄居山門左右。門內設放生池,清撤的九曲水,從寺後“古洞韵泉”處徐徐而注;池上築金水橋,過橋即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為三元祠,左為七賢祠,祠內墻嵌有宋書法家米蒂草書:“且看山齋”等唐宋明清的八件碑刻,筆意精勁,世所罕見。三楹右為文昌祠,中為觀音閣,左為讀書鬆桂林,墻壁上嵌有清陽山令蕭炳韓愈真跡:“鳶飛魚躍”等碑刻,並存放著宋文天祥手書:“忠孝廉節”。清陽山令符翕手書《謁韓文公祠》和清簡朝亮《登賢令山詩》等碑刻,這些碑刻,書法精妙,件件珠璣,令人嘆為觀止。四楹為大雄寶殿,內列三寶佛象及十八羅漢,雕工細膩,各具其姿,神態逼真,可惜後人折寶殿建禮堂,佛象羅漢被埋。登臨寺門,放眼遠眺,山巒披綠錦,湟川穿銀帶;城郊田塊整然,城區樓房矗立,勃勃生機,一覽無遺。

  北山古寺座落在廣東清遠市賢令山麓,座北向南,因山構築,占地十多畝,飛檐翹角,體態堂皇。周圍群山相抱,樹木葱籠;寺前禹門叠浪,馨瀉而下;寺內花木叢生,環境幽美,為本縣寺廟之冠。寺周圍山林叠翠,溪水潺潺;寺內殿宇連接,碑刻琳琅,是集佛、道、儒於一體的宗教建築群。北山寺始建於明嘉靖年間,至清同治八年(1869)中經六次重修或改建。寺院坐北向南,建築總面積3716平方米。山門為磚砌牌坊式四柱三間建築,正間門上置有“北山古寺”石匾,首楹右為鄭仙翁祠,左為韓大仙祠,門內設放生池,池上築金水橋,過橋即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為三元祠,左為七賢祠,是為紀念或祭祀在陽山有政績的韓愈(唐)、張本中(宋)、潘俊、劉廣、陳九疇、莊希纘、陳子芳(明)7位縣令所建;祠內墻壁嵌有宋書法家米芾草書“且看山齋”、韓愈手書“鳶飛魚躍”、文天祥的“忠孝廉節”等唐宋明清的8件碑刻,字體遒勁,世所罕見。三楹右為文昌祠,中為觀音閣,左為讀書鬆桂林。

  史料記載北山古寺重建有五次:第一次是明萬歷年間知縣鄭梓(1582~1586年任);第二次是明崇禎年間知縣王明選(1628~1632年任);第三次是清雍正年間知縣黃道泰(1733~1735年任);第四次是清嘉慶年間知縣周家俊(1817~1819年任)。他還於嘉慶戊寅年(1818年)親筆題寫北山古寺名;第五次是清同治八年至光緒元年間知縣孫福清、褚瑛、姚頤壽、肖丙堃(1869~1875年任)。肖丙堃於光緒元年(1875)撰寫《重修北山寺碑記》。北山古寺至清雍正年間,便是一座具有相當規模的佛寺了。從明嘉靖中始建至清同治、光緒年間最後一次重修,北山古寺始終保持四合院式、磚木結構瓦房的獨特建築風貌。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