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宋代廣東“瓷都”孑遺——潮州筆架山窑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0 13:53:33  


   潮州筆架山附近有個村子叫“百窑村”,古老相傳韓江兩岸沿江十里,煙火相望,窑址鱗次櫛比,窑灶遍布全山,綿延2公里,有99條之多。傳說歸傳說,沒幾個人當真,直到後來發掘出筆架山瓷窑遺址之後,名不見經傳的宋代廣東“瓷都”才從一千年的塵封中露出它婀娜多姿的身形。 

  隨著宋代廣州港的繁榮,各地名瓷紛紛運到廣州出口。瓷器外銷量的激增,要求廣州提供更多產品,但瓷器質脆易碎。而海外貿易一度只能在廣州一處進行。故從中原、江浙各地輾轉運到廣州外銷的瓷器數量有限,且成本高,遠遠不能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這就要求在廣州附近就地發展外銷瓷生產,或仿名窑產品,或自制產品外銷。正是適應這種需求,在廣州附近以及離廣州稍遠的沿海地區如潮州、惠州等地,出現了以生產外銷瓷為主的瓷器產地。 

  南宋朱彧《萍洲可談》記載北宋末年廣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況時說:“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近年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越南、日本等國家都有筆架山窑的產品發現。 

  筆架山瓷窑以燒青白瓷為主(也稱影青),也燒制白釉、青釉、醬褐色釉。產品主要有碗、盤、盞等日用器皿和瓶、人物、玩具等美術瓷。美術瓷中還有“洋人”造像及“洋狗”玩具,這應是為了迎合外銷地顧客的審美觀及消費心理。在巴基斯坦的巴博、卡拉奇,埃及的愛扎布、福斯特,東非沿海地區都有宋代廣東瓷及嶺南仿耀瓷產品的出土。筆架山瓷器的主要特點是釉質晶瑩潤澤,釉水較薄,多為不開片或只是極細的魚子紋片;飾紋以劃花為主,還有雕刻和鏤空的。 

  宋代各地名瓷匯聚廣州出口,促進了廣東各地陶瓷業的發展。廣州西村窑、番禺南村沙邊窑群,還有省內的潮州窑、連州窑、海康窑、佛山窑等,都是宋代的重要陶瓷產區,其中廣州西村窑和潮州筆架山窑的產品深受海外歡迎。 

  東南亞一些國家在中國陶瓷傳入以前,多以植物葉子為食器。宋瓷輸入後,他們改變了過去“掬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作為食物器皿。這自然也有潮州筆架山瓷器的一份功勞。 

  在廣東首屈一指的潮州筆架山瓷窑,據說後來因為戰亂,窑址遷往潮安楓溪,從此,楓溪所產瓷器便被稱為楓溪瓷。筆架山窑址則湮沒無聞,直到20世紀初才被發現。

  來源: 廣東文化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