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州城標”鎮海樓風雲六百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5 11:03:39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即使在進入21世紀,出現了廣州塔、大劇院、亞運城和世界十大港之一的廣州港之時也是如此。26日,“鎮海樓630周年慶”書法展在此舉行,著名書法家、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館長李卓祺書寫的一批歷代名人的鎮海樓題咏、名聯,拉開了名樓華誕紀念活動的序幕。

  “五嶺以南第一樓”寓意雄鎮海疆

  鎮海樓坐落於越秀山巔,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築。目前也是廣州博物館的一部分。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鎮海樓最初建於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守將永嘉侯朱亮祖將宋代子三城聯為一城,後擴築北城八百餘丈,同時在其最高處修建五層高樓。“五嶺以南第一樓”從此誕生。按農歷紀年算,到今年正好630年。

  史料記載,當時登樓遠眺,珠江水波蕩漾,狀如銀帶,很是壯觀,故得名“望海樓”。直至明嘉靖年間才改名“鎮海樓”。其中“鎮海”寓雄鎮海疆之意。又因樓分五層,因此俗稱“五層樓”。

  鎮海樓闊31米、深16米、高28米,整座建築呈長方形,五層樓閣,逐層收減,遠看似樓似塔。對於這種獨特的造型,有傳說稱是因某日明太祖朱元璋與道人鐵冠子登南京鐘山,鐵冠子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面籠罩著青蒼蒼的一股“王氣”。朱元璋於是派遣大臣到廣州,在越秀山小蟠龍崗上修建了鎮海樓,似塔的造型暗含鎮壓“王氣”之意。

  在這種形式簡練、細節繁瑣的傳統形象中,對稱是最突出的形態,其中蘊含著自然美的形象象徵以及對大自然的有機模仿。外墻裝飾上用色很大膽,紅墻綠瓦的和諧統一,使鎮海樓的建築更顯氣派。鎮海樓裝飾的另一個亮點是每層飛檐角處活潑靈動的鰲魚造型,它們都是來自佛山石灣的陶瓷製品。鰲魚是明清時期建築屋頂正脊兩端的建築構件,象徵水神,相當於宮式建築中的“螭吻”。

  明清外國人望見鎮海樓便知到廣州

  鎮海樓位於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上,是明清至民國時期外國人認識廣州的重要標誌。記者發現,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1655年,荷蘭畫家紐荷芙,隨荷蘭使節團到中國,並將沿途景象以素描的形式記錄了下來。當他來到廣州,被這裡舟舸穿梭的繁忙景象所吸引,於是畫下了一幅《廣州城遠眺》。在這幅畫中,光塔、花塔以及鎮海樓,清晰可見。其他不少外國照片、手繪地圖和外銷畫中,我們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鎮海樓在當時已是西方眾多表現廣州圖像的象徵,也是廣州一個不可或缺的人文符號。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在過去6個多世紀中,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它就曾見證清兵入關的血雨腥風。當時,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清鹹豐四年(1854年),受太平天國運動影響,廣東爆發大規模的“洪兵”起義,戰火燃燒到了廣州城邊。兩廣總督葉名琛當時將指揮部設在鎮海樓,指揮清兵與起義軍進行大戰。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這些大鐵炮曾於第一、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作為廣州人民抵抗外國侵略者的武器。

  曾經五毀五建留下無數名聯佳句

  鎮海樓作為廣州城標,向來是名士登臨之地,因此留下極多文辭佳句。在此次展覽中,觀眾可以一覽這批廣州的珍貴文化遺產。其中尤以清代儒將彭玉麟所撰的楹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傳誦最廣,至今仍銘刻於鎮海樓頂樓兩側。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鬱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這一副名聯。關於鎮海樓的名聯佳句還有愛國將領丁汝昌所撰“如此江山,對碧海青天,萬里煙雲歸咫尺;莫辭樽酒,值蕉黃荔紫,一樓風雨話平生”等。

  鎮海樓因自然和人為的災禍,歷史上曾經五毀五建。

  鎮海樓五次大修

  一、鎮海樓曾於明成化年間全樓焚毀,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提督蔡經(一名張經)與侍郎張岳重建鎮海樓,因當時東南沿海常患倭寇,海疆不靖,需強化海防,於是張岳為之題名“鎮海樓”,含“雄鎮海疆”之意。這是第一次重建。經此次重建後,“規制如舊,而宏偉壯麗視舊有加。樓前為亭曰仰高,左右兩端跨衢為華表,左曰駕螯,右曰飛蜃,舊所無也。”(張岳《鎮海樓記碑》)。

  二、明崇禎十年(1637)廣東布政使姜一洪再次重新修繕。

  三、清初,清軍攻陷廣州,鎮海樓遭戰火損壞。順治八年(1651),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樓基礎上對鎮海樓進行了始建後的第三次大修。因樓近王宮,禁止州人登臨,駐軍越秀山,設官守衛,樓上放鴿,樓前馴鹿。

  四、康熙十二年(1683),由於“三藩之亂”,鎮海樓再次被毀壞。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二十六年(1687),由兩廣總督吳興祚及廣東巡撫李士禎重建此建構。這是鎮海樓的第四次大修,“計費巨萬,壯麗堅致。”

  五、民國十七年(1928),林雲陔出任廣州市長時,再度重修了鎮海樓。重修工程是按明代舊基壘築的。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