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辛亥革命遺跡混跡鬧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31 20:38:16  


  100年前的1911年農歷三月二十九,百餘位同盟會會員為推翻腐朽清廷,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有研究者稱,“槍聲並沒有持續多久,但是大清王朝的歷史已經被打出了許多窟窿。”廣州與辛亥革命相關的遺跡有30餘處。

  “三.二九”紀念日為何定於陽歷

  不少對辛亥革命這段歷史比較熟悉的人,常常會有一個疑問:廣州“三.二九”起義的時間,實際上是1911年農歷三月廿九,但此後的慶典活動卻大多安排在陽歷3月29日。據“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介紹,當中原來有著曲折的過程。

  1911年10月22日,革命黨人、省臨時議會議員林正煊發表文章指出:如今民國改元用公歷,則黃花崗紀念日也應定為陽歷;如仍沿用陰歷,則以後每年的陽歷紀念日無定日。據此,他提議以陽歷4月27日作為以後黃花崗烈士殉國的法定紀念日。

  後來,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如此定立黃花崗起義紀念日,既不符合民國通用公歷的規定,又使各年的紀念日在陽歷上月日時間上不相同。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1924年作出決定:將黃花崗紀念日由舊曆三月廿九,改為以陽歷3月29日為紀念日。

  此外,陽歷3月29日離清明節也只有一個星期左右,這樣的決定也符合人民清明前後掃墓的習俗。於是,廣州“三.二九”起義的紀念日就此定於陽歷的3月29日。

  越華路.起義指揮部舊址

  今 後人尋訪 如同回家

  29日下午2時,黃興長孫、74歲的黃偉民攜夫人來到舊址紀念館。幾十年來,他曾三次尋訪小東營,遺憾的是每次都吃閉門羹,此次終於敲開它的大門。在黃偉民看來,這裡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父親生前經常給我講述小東營的故事,說祖父拿著槍,帶領他和上百位英雄從這裡開始一路殺敵……我做夢都在想象小東營的樣子”。

  展板上,一封黃興在起義前寫給鄭螺生等人的絕筆書,分外醒目。黃偉民指著當中“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一句,激動不已。“這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上戰場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絕筆書旁,是一封黃興所寫的《起義失敗報告書》(印刷版)。起義失敗了,向誰報告呢?黃偉民介紹,由於黃興在起義中右手負傷斷兩指,報告書是他用左手所寫,主要想向為起義捐資捐物的華僑同胞們交代起義的過程和失敗的原因。當中總結的一句是,“此番以黨之全力舉事,中外周知,而事機坐誤,不能有成。粵省一失,各處都不能發”。望著中庭的大型油畫《辛亥第一槍》上,黃興舉槍長嘯的豪邁,望著展廳牆壁以黃興為主角所刻之浮雕,黃偉民百感交集,“我感覺自己回家了,回家的感覺真好!”

  昔 揣一塊餅 吹螺集結

  29日,越華路上車水馬龍,榕樹和紅棉相互映襯。被高樓所簇擁的“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就藏身在小東營5號。

  100年前,就在這座青磚大屋里,百餘位革命黨人密謀一場推翻腐朽政權的武裝起義。參加起義的革命黨人中,有廣東籍的,也有四川、江蘇、福建等地趕來。他們告別父老妻兒,離鄉背井,千里迢迢,來到廣州,他們對廣州城的街道兩眼一抹黑,分不清東南西北,甚至連粵語也聽不懂。各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不論成敗利鈍,只求一戰。起義前,他們已紛紛寫下遺書。來自福建的林覺民,被安排在珠江邊的一處機關暫住,等候行動。他給遠方的妻子寫了一封信,文詞凄婉深摯,字字泣血,這就是被後人廣為傳誦的《與妻書》。

  下午5時30分,黃興和130多名革命黨人,每人領了一塊大餅、一元錢作應急之用,以白毛巾纏臂,相約以吹螺角為號,從小東營5號出發,發起了武裝進攻。

  舊址內伫立的兩座巨大花崗岩獅子,見證了革命黨人在總督署前與清廷軍隊的激烈槍戰。由於當時沒有其他遮擋物,革命黨人只能藏在石獅身後與清廷軍隊對射。兩只獅子身上留下了23處彈痕。

  起義失敗後,指揮部慘遭清兵數番破壞和反覆搜查,革命黨人四散躲避,舊址無人問津,漸被淡忘。直到1933年的春天。當時的廣州國民政府打算修整一下越華路一帶的馬路,擬拆除舊址所在地的房屋。一位寓居香港的革命黨人,寫信給國民政府,說明小東營5號就是當時黃花崗起義的指揮部所在,萬萬拆不得!舊址由此得以幸存下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著名民主人士李章達之子李誦剛遵父遺願,將此房產捐獻給了國家,從此辟為紀念館。

  陵園西.廣東咨議局舊址

  今 門樓複建 仍在商議

  1959年、1966年,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在廣東咨議局舊址相繼成立。舊址殘存其他建築包括石拱橋、荷花池及周邊綠化草坪等,則歸1954年修建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管理。自1996年起,這棟見證百年風雲的重要建築,因為多年沒有獨立的自家大門,而淪為“園中園”,寂寂無聞,直到去年圍牆打開,才改變這一境況。現在,廣東咨議局舊址門樓複建亦提上官方日程。

  昔 清廷剿殺 陳屍東門

  100年前的廣州大東門一帶,城門外是一片望不到邊的墳場;1909年,城門這邊矗立起一座兩層高的乳白色小樓,它頂著半球形的大屋頂,門前有8條敦實的羅馬柱環列。這就是廣東咨議局,其仿古羅馬式的風格,象徵著它是清末帶有議會性質的政府機構。這裡見證了三.二九起義前夕的一次“意外事件”,更見證了三.二九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暴屍之慘烈以及辛亥革命勝利後廣東獨立之歷史轉折時刻。

  前日,紀念辛亥“三.二九”廣州起義100周年座談會在廣東咨議局舊址大廳內舉行。與會的溫國傑指著舊址門前的那片荷花池,無限感慨:1911年4月8日,他的爺爺———同盟會會員溫生才就是在此地,刺殺品秩僅次於兩廣總督的廣州副都統孚琦。

  就在溫生才刺殺孚琦這天,同盟會的指揮者們在香港開了一次至關重要的會議,決定了起義的全盤計劃。黃興宣布,以八百敢死隊,在城里分十路同時發難。起義時間定於4月13日(農歷三月十五)。然而,行刺事件的突然發生,令廣東當局加強戒備,加之部分款項、槍械未到,原定計劃被迫一再延期。後有歷史研究者分析,“三.二九”起義失敗的最大原因是指揮部臨事游移,指揮失靈,屢屢更改時期,造成人心、士氣渙散。

  革命黨人與清軍激戰一晝夜,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而慘遭失敗,傷亡慘重。這次起義後的廣州,一片肅殺。戰死街頭的革命黨人,屍體散落於大石街至雙門底一帶。官府不許收屍,意欲威嚇群眾。自起義後至5月1日,緊閉的城門才恢復半開,但盤查十分嚴密。官府開始允許善堂收屍。九大善堂派出仵工,分頭行動,把屍體集中運送到咨議局前的曠地或水池里。這些遺體兩三具用鐵鏈扎成一捆,橫七竪八,重重叠叠,血肉模糊。官府打算把這些革命黨人遺骸葬在平時掩埋處死犯人和無主屍的大東門外的臭崗上。

  不到半年,武昌起義後,廣東各界代表於11月9日在咨議局集會,宣布廣東脫離清政府獨立。11月19日,廣州市各界群眾也在咨議局前集中往黃花崗拜祭,這是廣州市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公開拜祭黃花崗起義烈士。至1925年1月,孫中山在這裡宣誓就任非常大總統。

  先烈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今 東郊曠地 已成鬧市

  昔日的東郊曠地,如今已是鬧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對面即是黃花崗劇院,去年由廣東省話劇院製作的《與妻書》在此上演。流行歌曲、現代舞等時尚藝術手法,將這段黃花崗烈士的經典愛情呈現給今天的人們。昨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前,兩岸各界人士、辛亥革命後人齊聚於此,祭拜悼念先烈。目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三期廣場的革命歷史浮雕牆牆體已經建好,浮雕正在製作中,以迎接辛亥革命百年紀念。

  昔 公祭忠骨 晚立墓碑

  位於先烈中路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是為埋葬祭奠黃花崗起義烈士之所。後世所說的“七十二烈士”,其實是指在死者中可以查到姓名的人,這一名單至1933年增至86人,而無名無姓者則不計其數。

  當時這裡還叫紅花崗,革命黨人潘達微冒死出頭奔走,將72死難者殮葬於此,卻不敢在墓地上立碑,也不願此事公之於世,怕墓地被官府破壞。但沒幾天,這事就被保皇派的《國事報》披露,官府也開始懷疑他的身份。潘達微只好撰文公布真相,並倡議在此公祭死難烈士,得到各方響應。公祭之後興建陵園,正式定名為黃花崗,取黃花晚節之意。

  由於革命後漫長的動亂,興建黃花崗陵園的過程變成了一項“馬拉松工程”。1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烈士方聲洞的大哥)募集了一筆款,在墓地上興建一個方表墓冢,四周砌石牆,中間立墓碑,上刻“七十二烈士之墓”。1919年再建了一座石亭。與此同時,海外華僑中也捐助了一筆資金。由於資金不足,修建陵園的材料,很多都是七拼八凑而來的。

  1924年,當局決定建造黃花崗烈士紀念碑,刻記七十二烈士主要事跡。到1930年,廣東政局漸趨穩定,第二期工程才正式開展,而整個建築工程直到1945年才算大功告成。這時,距離“三.二九起義”,已經過去整整34年了。

  來源:南方都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