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寇准:雷州“萊公井”猶存 包拯:肇慶開清流興水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7 21:08:53  


  中國歷史上的很多人物,並不是因為史實中的事跡為人所銘記,而是借由話本小說、江湖演義之類的“俗”文化大名鼎鼎。無論多複雜的歷史人物,在藝人口中,百姓心裡,往往被簡化為忠奸善惡的單一面孔,就像戲劇舞台上的臉譜般,紅臉是忠臣,白臉是奸臣,一望可知,直接明了。因為在《楊家將》、《呼家將》、《七俠五義》中的一系列出色表演,兩位宋代“高級公務員”寇准和包拯一變而成流傳千古的歷史劇明星,成為“青天”的代名詞。我們不妨發揮一下八卦精神,追蹤一番兩位政治和娛樂雙料名人的廣東足跡。
   
  “寇老西”位居雷州“十賢”之首

  在《楊家將》裡,寇准是個非常關鍵的人物,他和八賢王的一唱一和,是保護楊六郎這樣的忠臣良將的重要武器。寇准有“老西兒”的外號,他是陝西渭南人,生於公元961年,今年正好是1050年的誕辰。他19歲就中了進士,成為“少年知縣”,而且一路官運亨通,31歲當上了同知樞密院,即副宰相,也就是今天的政府副總理級別。

  寇准政治生涯的初期,是宋太宗的時代。他有著西北人固有的戇直性格,屬於特別敢說、能說,不給領導留面子的公務員。有一次在大殿上當著百官的面,一通高論說得太宗皇帝一肚子火,起身就走,他居然扯住龍袍讓皇帝坐下來,繼續說完了,沒事人兒一樣退下去。

  寇准不是那種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在軍事方面也很有才能。1004年,宋遼對峙,他力勸宋真宗禦駕親征澶州,振奮士氣,取得了戰役的主動權,迫使遼軍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在封建王朝中,這樣耿直的公務員總是要吃些苦頭的。寇准在宋真宗朝當了一年多宰相,就因各種明槍暗箭被降職,到河南、陝西等地去當地方官。雖然不久之後再度出任宰相,但是一年多之後又被貶,來了廣東雷州(今海康縣)當司戶參軍。

  第二次被罷相之後,當宰相的是寇准的政敵丁謂。把年已62歲的老人貶到雷州的主要是他的主意。但是老百姓很喜歡這位大名鼎鼎的“賢相”,沿途州縣百姓都以竹輿相迎。不過寇准稱自己是受貶謫之人,謝絕乘輿,繼續騎馬,讓老百姓嘆息連連。

  在雷州的寇准,“暇則誦讀,賓至笑語”,表面看起來仍很樂觀,但“海雲銷盡金波冷,半夜無人獨倚欄”的詩句,則可看出他內心孤寂凄涼的感受。

  半年之後,宋仁宗即位,丁謂倒了台,被貶到海南島。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雷州是去海南的必經之地。但是寇准沒有幸災樂禍落井下石,他把準備羞辱丁謂的家人們鎖在家中,派人在州境上迎候,送上一只羊慰勞。丁謂非常感動。

  到海康一年之後的1023年,寇准病倒了。預感大限將至的老臣沐浴更衣,扎上宋太宗賜的犀帶,北向叩首,然後臥床而逝。後來,海康人修建了十賢祠,紀念宋代被貶謫雷州或者途經此地的十位名賢,寇准居首。至今據傳他當年使用過的“萊公井”仍然留存。

  包青天“設計”肇慶

  留下唯一傳世之作

  出生於今天安徽合肥的包拯,曾經在多個地方做出過不俗的政績,其中重要的三年是在時稱“端州”的廣東肇慶。在這裡他寫下了一首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真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鈎。倉充燕鳥喜。草盡兔狐悲。往哲有遺訓,勿貽來者羞。”地方志專家李小鬆、陳澤泓等考證,這可能是包拯唯一的傳世之作,從中可以讀出包拯為官的真實心態。

  與寇准的被貶不同,包拯在廣東的治政屬於正常的職務調派。因此他的舉措,也更加重於實幹。陳澤泓等指出,1040年,包拯調任端州知府。他的一系列舉措都從百姓切身需要出發。首先是飲水問題,當時端州百姓喝的是西江和瀝湖水,衛生狀況不佳,瘴癘流行。包拯率人在城中四處勘察水源,打了七口井,作為居民的清潔水源。至今在肇慶紅旗路邊還有一口井留存,人稱“包公井”。其次是農田水利建設,當時端州旱峽新開了一些水田,因為瀝水沒有排幹,每年仍受洪水之患,包拯設計開渠排澇,築低地為魚塘,還計劃築城墻建堤圍,疏堵西江來水。

  包拯也是肇慶城市建設的重要設計師之一。他興建星岩書院,培養地方人才;興建嵩台驛,接待公差和過往商客;修建豐洛倉,建立政府糧油儲備以備荒……端州出好硯,天下聞名,有早在唐代已有一硯千金之謂,但離任時他一方端硯都不要,據傳還將一方地方士紳偷偷放入船中的端硯拋入西江,化為硯洲。更重要的是,他清查了端硯的開採數目,規定嚴格按照政府限額開採,不但保護了民力,而且保護了環境。

  包拯治下的肇慶,“地方千里,不識賊盜,更無叫囂……恩威並著,歲乃太和”。與其他地方官不同,包拯認真思考了端州這樣當時的偏遠之地的治政要務。他離任後特地向皇帝匯報,對於這類地區應當在選拔官員時特別審慎,不然不但官員無能,而且因為監察難以到達,往往比內地容易滋生更多不良的情況。(蔔鬆竹)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