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州“清明上河圖”深藏從化廣裕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6 11:00:41  


廣裕祠旁懸掛的封檐板複制板局部。
  位於從化市太平鎮錢崗村的廣裕祠,因為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而廣為人知。而罕為人知的是,廣裕祠旁不遠處的西更樓上,還藏著一塊曠世珍寶。

  鎮海樓等名建築走進“江城圖”

  錢崗村78歲老人陸耀州告訴記者,西更樓自古是村民議事的地方,一般村中較小的事務在此討論,大事就到廣裕祠。村民們口中的“江城圖”,就是西更樓的封檐板。從遠處看過去,這塊黑黝黝的木板毫不起眼,但走近一看才知內有乾坤:在這塊並不寬的木板上雕刻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釣魚,有的下棋,有的劃槳前行。背景是珠江邊的洋行、城牆等,鎮海樓等廣州知名建築也位列其中。整塊浮雕刻畫出一派熱鬧非凡的生活景象,人物造型等無不形態生動,“上面雕刻的野獸形象太過逼真,小時候看到這塊板經常會被嚇得說不出話來。”附近文閣村書記陸雁湖說。

  “更鼓聲聲已逐時光遠逝,河圖歷歷已成國寶珍藏。”陸耀州告訴記者,這塊封檐板長8.7米,寬0.3米,經專家鑒定,描繪的是1733~1757年間廣州珠江北岸的風土人情,大約是清朝康乾時期。

  浮雕呈現49人29船140餘棵榕樹

  浮雕將珠江沿岸十餘公里的景物盡收圖中,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雕刻中有各種人物49人,各種船只29艘,千姿百態、蒼翠欲滴的榕樹有140餘棵之多。“還有洋人的形象。”陸耀州指著板上一處說。記者果然看到一個頭戴高帽、手拄拐杖的洋人形象,非常生動。

  陸耀州說,整幅圖分三段,據考證,所刻“江城圖”從左到右可看到西炮台、歸德城門、鎮海樓、海珠炮台、天字碼頭、東炮台和赤崗塔等建築,在海珠炮台與天字碼頭之間有一處西洋商館區。可惜的是,至今無法得知雕刻的作者為何人,只知道是村中人聘請外人所作。“文革”中,西更樓的其他一些鏤空雕飾都被破壞,唯獨這塊板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2000年文物普查時,專家發現了這塊珍寶,連夜運往廣州市區。現在在西更樓看到的是2005年的複製品,大小完全一樣,但多少失去了些原作的風采。

  原作珍藏於
  廣州博物館

  “原裝”的封檐板目前珍藏在廣州博物館。昨天,記者在博物館內見到了真跡,儘管木板經過風吹日曬有所破損,但仍可見當年蒼勁的手筆。廣州博物館教育推廣部主任羅興連說,博物館專門將封檐板和一幅19世紀末反映廣州珠江北岸風景的油畫放在一起展出,兩相對照之下更可顯出廣州在清朝時期對外通商的繁榮景象。目前博物館對封檐板作了防蟲、防潮處理,力圖將其原貌展現給參觀者,“這是我國境內最早描繪廣州珠江北岸風情的圖畫,價值很高。”

  廣州日報美編室主任黃頌豪表示,這是一塊高浮雕,作者採用三層空間去表現珠江北岸的景物,同時利用自然形態將一些並不相關的景物連接在一起。這種營造深遠空間感的手法在浮雕中並不容易做到,當中的造型又體現了廣東民間的一些審美趣味,與石灣陶瓷有相似之處,這就顯得比較珍貴了。

  封檐板上
  “江城圖”

  長8.7米、寬0.3米;

  雕有人物49人、船只29艘、榕樹140餘棵;

  整幅圖分三段,所刻從左到右有西炮台、歸德城門、鎮海樓、海珠炮台、天字碼頭、東炮台和赤崗塔等建築,在海珠炮台與天字碼頭之間有一處西洋商館區。

  (葉卡斯、李大林)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