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東陽春驚現隋代達摩岩畫像 被評為“十大新發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2 14:40:47  


達摩祖師畫像
  中評社廣州訊 繼在陽春市春灣鎮通真岩北面崖壁上發現過清光緒年間的岩刻“歌台暖響”後,今年6月在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經過複查,考古專家們在岩刻上方發現了一個隱隱若現的達摩祖師畫像。這次達摩畫像的發現,為廣東地區增添了新的文物種類,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近日被廣東省文物局評選出“十大新發現”之一。達摩曾在嶺南傳播佛教

  通真岩洞口位於陽春市春灣鎮一座石灰岩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兩個洞口,洞內可容百人。兩個洞口之間是一塊大岩壁,達摩祖師畫像位於岩壁中線。向下1米處,橫著一個寬可容行人的石級,是個天然的供台。岩壁最上端是一堵飄出數米的懸崖,由懸崖、岩壁、供台構成天然神龕的模樣。

  據考證,通真岩的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描繪了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其礦彩顔料已經石化,融入了岩層,十分古老,從史料、礦彩石化狀況及繪畫風格等,這尊佛祖供像時間應為隋代。達摩祖師悠然坐於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人物與石壁背景融為一體,畫像具現梵相,狀若羅漢,額頭高廣,雙目炯然,大耳環,身披僧服。錫杖倚肩,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系著一只鞋,禪意盎然。只履刻意細描,頭部及衣著淡彩。線條簡括飄逸,氣勢非凡。畫幅縱橫98厘米。畫像下端於光緒年間被鑿去一塊,縱35厘米,橫95厘米。

  史載,達摩歷三年渡海,於梁普通八年(527年)在廣州登岸,初居華林寺,駐錫光孝寺,在嶺南曾居留過一段時間。相傳,出使西域的北魏大臣宋雲後來在回國途經葱嶺時,遇見達摩祖師,禪杖上挑著一只鞋。問他何去,達摩說:“回歸西天”。宋雲回到中原後,知道達摩祖師早去世下葬了,群臣不信,於是打開達摩墳墓,發現棺材裡只有一只鞋。陽春通真岩摩崖岩畫裡“只履西歸”的典故即出於這個故事。陽春春灣隋代即建有禪寺

  陽春市春灣鎮為漢高涼縣地,南朝劉宋置龍潭縣。梁改龍潭為銅陵縣,史載南越王時期趙佗曾在此煉銅。春灣地區古代為兩川高涼地區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南北朝時期,北方內地移民以及北方流民中的游僧多從春灣進入高涼地區,成為這一地區佛教傳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與文化基礎。這一時期,達摩從廣州登陸後在嶺南進行佛教傳播,促進兩川地區佛教的興起和發展。

  據介紹,春灣早在隋代已建有禪寺,曾一度以供奉達摩祖師享有盛名。而西江地區新興、羅定等縣市與陽春一山之隔,也分別在唐初武德二年(619年)、四年(621年)始建佛寺。六祖慧能出生於新興縣,其早年成長明顯受到這一地區佛教環境影響。由此可見,春灣是嶺南早期佛教重地之一,有著相當獨特而久遠的佛教背景。

  據了解,傳世的達摩畫像多為宋代以下的作品。現存最早一幅“達摩六祖師像”藏於日本京都高山寺,為宋代作品。古代摩崖岩畫達摩像仍屬罕見,陽春通真岩的達摩供像狀若羅漢,與西域人長相無異,在智慧、莊嚴中給人以歡喜,教內相傳此才是真法相,佛教中人信是真身再造。當地考古專家認為,陽春通真岩的達摩供像繪畫頗具魏晉遺風,體現了隋代“瘦骨清像”的時尚特征。(畢式明 伍志雄 廖聲幹 梁飄)

  來源:《南方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