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追蹤十萬公里 外國攝影師廣州揭秘鳥類遷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1 17:32:32  


紀錄片《遷徙的鳥》拍攝過程的艱辛遠超一般人的想像。
  人們愛看野生動物紀錄片,看它的驚險刺激,看它的妙趣橫生。然而,鱷魚捕食、獅子追咬斑馬、眼鏡蛇搏鬥這些細節需要等待多長時間?面對猛獸需要承受多少危險?怎樣把野生動物零碎的生存編輯得懸念迭起?這一切,外行人實在很難想像。

  記者為觀眾找到了知道答案的人。自本月2日200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開幕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34個國家的74部紀錄片陸續與廣州觀眾見面。會中召開了一場“野生動物世界紀錄片拍攝講座”,講座上播放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讓現場觀眾目瞪口呆。記者採訪了部分外國專家和現場嘉賓,讓他們來告訴這其中的艱辛與秘密。  
  
  拍攝過程  
  
  ◎等待:18年拍一部片子
  
  浩瀚的大海上,一群天鵝在悠然地飛翔;巨大的冰川上,黑壓壓的企鵝在嬉戲打鬧;廣闊的草原上,成群的野馬在夕陽下奔跑。強大的視覺衝擊給人完美的視覺享受,也給人無盡的遐想:它展現出的生命的野性不正是人類需要的麼?

  這就是野生動物紀錄片帶給人們的震撼。這些鏡頭來自自然的神奇創造,也出自人類的艱難等待——有人等待了18年。

  芬蘭的棕熊是一種非常害羞的動物,一般在人口稀少的地方才會出現,德國第二電視臺的漢斯為拍攝一部棕熊的紀錄片,帶領他的攝製組連續跟蹤了18年。他們從小熊爸爸媽媽親熱就開始拍攝,接著是拍小熊的出生、成長,最後是死亡,小熊艱難的一生都被鏡頭記錄了下來。

  耐心是拍攝的最基本要求。德國馬可波羅電影公司的克勞斯說,為拍攝一組鏡頭等上大半年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克勞斯的攝製組在西非雨林拍河馬,呆了6個月才看到河馬跑過眼前,但依然沒有拍到一個鏡頭。因為那時水淺,河馬都躲進了水洞,攝影師們不得不在水洞旁邊“守株待兔”。
  
  ◎跟蹤:300人組成攝製組
  
  動物不是演員,別指望它們乖乖地等待人類去拍攝它們;為了能生動地展現野生動物的生活,攝製組在拍攝之前必須做足功課。克勞斯告訴記者,為拍攝一部關於野貓的紀錄片,他們專門派兩人對野貓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研究,掌握野貓的生活習性後,再跟蹤拍攝。

  2004年,被稱為自然史詩巨作“天地人”三部曲之一的《遷徙的鳥》來到中國,讓人們感受到了比好萊塢大片更震撼的效果。影片記錄了候鳥異常艱辛的遷移過程,它們沿途時刻都在經受自然環境的考驗:在大風沙中尋找飛行的方向、在冰天雪地中保護自己、在汪洋浩瀚的海洋中獵食……為了生存,大天鵝要飛越1200公里的長途旅程,沙丘鶴則要面對高溫酷熱天氣的挑戰。

  為了記錄這些震撼人心的場景,展現鳥類遷徙的壯舉,導演雅克•貝漢特別組織了一個有300多名成員的攝製組,其中包括50多名頂級飛行師和50多名鳥類專家。他們租下飛機,跟隨鳥類遷徙的路徑整整拍了4年,橫跨五大洲,行程近10萬公里,所用膠片長達460公里。而且為了更好地拍攝,攝製組還專門訓練了一批“鳥類演員”。儘管在拍攝初期,候鳥對人類有所戒備,但攝製組還是設法親近它們,瞭解它們的習性。將近一年後,候鳥們才慢慢接受了攝製組,面對鏡頭的它們也不再害怕。  
  
  後期製作  
  
  ◎剪輯:讓動物講自己的故事
  
  除了病人和白癡,沒有人會對著一隻公雞看上一整天,即使它有再耀眼的大紅冠子花外衣。

  在過去,只有故事片才重視故事情節,但隨著觀眾欣賞口味的變化,紀錄片沒有故事性也就意味著白忙一場。克勞斯告訴記者:“拍攝很艱難,但只要有一定的經驗和技巧,不怕吃苦,拍出好的影像並不難。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最難的,也是最讓導演興奮的。”

  野生動物紀錄片後期製作的最大任務就是剪輯,即將精彩的片斷挑出,編輯成一個能夠感動觀眾的故事。為了製作的精良,有時導演不得不刪除許多精彩的場景。來自加拿大的蘇珊娜這次帶來一部拯救一隻白鯨的紀錄片《拯救魯拉》,就是將長達250個小時的原始素材縮成90分鐘的片子。而《遷徙的鳥》更是將長460公里的膠片剪成90分鐘長的影片。

  怎樣在紀錄片中講好故事?這真是個考人的問題。

  克勞斯一行這次帶來了一部關於海馬的紀錄片,現場播放了幾個片斷。片中展現了海馬捕食的情景,海馬很懶,只有到他嘴邊的食物,它才會像吸塵器一樣把食物吸進去。觀眾看到這裏都笑出聲來。

  還有一個情節是關於海馬“談戀愛”的:海馬在求偶或者交配期會跳一種舞蹈,但只有當雌性和雄性跳舞達到一致和諧的程度時,他們才會進行交配。而且有趣的是海馬的胚胎是由雄性培育的……你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觀眾專注的眼睛裏,正被自然界的神奇充滿。

  和我們常看到的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欄目不同,這裏面的主角就是動物,就是圖像,沒有過多的旁白。

  一位嘉賓介紹,野生動物紀錄片剛剛起步時,常常會有一個人在片中做主持,然後一一介紹被拍動物的習性、特徵等。比如最初拍攝的野生動物紀錄片裏,一隻猴子被放在凳子上,然後主持人在旁邊介紹說:這是什麼猴子,它喜歡吃什麼,有什麼特點……雖說是野生動物紀錄片,可片中動物卻沒有絲毫野性,對觀眾的吸引力基本等於零。隨著紀錄片製作理念和技術的成熟,現在更多的是“讓動物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  
  
  ◎配音:北歐民歌頌候鳥歸來
  
  隨著數字電影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導演將數字技術運用到野生動物紀錄片的製作中,特別是在後期製作上。於是,觀眾擁有了新的影音狂歡的可能,看到了更清晰、更藝術、更震撼的影片。

  音樂也是後期製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紀錄片《遷徙的鳥》不僅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提名,而且憑藉影片中迷人的音樂獲得了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音樂獎。製作人時而以清亮悠遠的北歐民歌歡頌候鳥們的歸來,時而用福音合唱襯托鳥類飛越海洋荒漠、冰川山谷的壯麗。一首溫暖而略帶感傷的情歌,混入了鳥群展翅的原始之音,並與鋼琴之聲渾然一體。

  本屆國際紀錄片大會上展出的各國野生動物紀錄片雖風格各異,但製作者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希望通過講述野生動物的故事,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生存狀況的關注。蘇珊娜在《拯救魯拉》中添加了情感的東西,就是希望帶給觀眾心靈的觸動。(來源:南方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