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潮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9 14:36:06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州方言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布在廣東、福建等閩南南潮語區,也流行於香港台灣和新加波等地,也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的尊敬,老百姓也喜愛在非常熱鬧的氛圍下觀看,使節日氣氛更加濃重。 

  潮劇的形成和發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昆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

  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化。

  潮劇傳統劇目可分為兩大類:一類來自南戲傳奇和雜劇,如《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珍珠記》、《蕉帕記》、《漁家樂》等。另一類取材當地民間傳說故事或實事編撰的地方劇目,如《荔鏡記》、《蘇六娘》、《金花女》、《柴房會》、《龍井渡頭》等。 

  潮劇有自己的體系和獨特的風格。音樂唱腔是曲牌聯綴為主的聯曲體和板腔體綜合體制,至今保留一唱眾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唱腔以輕婉抒情見長,多曼聲折轉,清麗悠揚。

  潮劇行當齊全,由南戲的生、旦、醜、淨、外、貼、末發展到現在為十類醜、七類旦、五類生、三類淨、其中以醜、旦兩行表演較有特色。生、旦、淨、醜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色彩。 

  從表演上來看,潮劇的腳色行當中以生、旦、醜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戲《掃窗會》被譽為中國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劇醜角分為十類,其中項衫醜的扇子功蜚聲南北,為世所稱。老醜戲《柴房會》中,醜角的溜梯功為潮劇所獨有,在戲曲界享有盛譽。

  潮劇在過去一直實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兒童藝人擔任,這些藝人長大後,聲音改變,即被淘汰,這一體制嚴重阻礙潮劇藝術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童伶制,並在各方面銳意改革,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使潮劇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光彩。 

  來源:中國華文教育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