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李雷鳴:收藏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27 16:53:57  


  李雷鳴是深圳福田區一位文化工作者,2003年,他從收藏的數萬枚毛澤東紀念像章中選出1000餘枚精品,在深圳舉辦了展覽,並出版了《歷史的記憶——毛澤東像章賞析》一書,被國家圖書館收藏,引起世人關注。日前,他歷時3年,從個人收藏的3000多幅宣傳畫中精選出近千幅,按近代史發展順序集結成《歷史的殘片——畫說中國》一書自費出版,目前這本書已成為廣東省“十一五”重點文藝出版圖書。據悉,將個人收藏宣傳畫編撰出版,在全國出版界還是第一例。

  書中近千幅宣傳畫,有印刷品,也有原手稿;有清末民初的,也有當代畫家筆墨;有張樂平、李慕白、董希文、莫朴、靳尚誼等名家手筆,也有無名小輩的信手塗抹。無論精美抑或粗俗,在收藏家眼中,它們同樣真實反映了當時畫家的藝術水平和社會風貌。

  《畫說中國》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和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後,引起廣東乃至全國出版界、文藝界的反響,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等專家盛讚該書具有厚重的歷史分量、精神重量、文化含量。

  而當外界猜測李雷鳴收藏的家底有多厚實時,他卻反復強調,收藏境界的高低並不取決於藏物的價值和價格。收藏不應是少數有錢人的專利,而應該是大眾的,全民參與的,收藏不需要一味去追求高、大、貴,真正需要的是尋找一個好的角度以及持之以恆的耐心。
  
  ●它是獨一無二的

  記者:現在收藏家很多,比如收藏名家書畫、瓷器、古錢幣等。為何您卻對宣傳畫和毛澤東像章等紅色收藏情有獨鐘?

  李雷鳴:我從小就非常崇拜英雄,從黃繼光、董存瑞到雷鋒、焦裕祿,英雄情結縈繞在我整個孩童時代。最開始我把收藏的小畫片、連環畫都放在一個小木箱裏。後來我經歷了許多政治運動,那些傳單和宣傳畫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印象,我也把它們都收藏起來作為紀念。可以說那時候的收藏還只是一種個人興趣,是作為一種青春年月的記錄。中年後,我成為一名党政工作者,被一種責任心所驅使,我的收藏不再局限於個人範疇,興趣擴大到幾十年來的大是大非,想借此來尋找我們國家艱難而曲折的前進歷程。

  記者:這本圖集中,除了《開國大典》、《毛主席去安源》等當年風行全國的印刷品,還收錄了相當多的民間手稿、招貼畫、甚至還有牆報,展現出不同於廣東美術館《毛澤東時代美術》那種精英化審美標準的眼光。有評論家稱《歷史的碎片》這個副題反映出一種邊緣化的小歷史觀點,您怎麼看?

  李雷鳴:個性化是我選擇收藏品和編輯此書的一大標準。我收藏的畫數量和渠道都有限,大多是從古玩市場或者和朋友交流時獲得,而且有些已經比較殘舊,不可能去修復和美化。當然也有一些很完整、甚至名頭都大得多的畫,而我並沒有收錄進去,因為覺得編排價值不大。書裏的民間畫稿,比如反映南泥灣大生產運動、土地改革的作品,還有上世紀50年代上饒地區紀念方志敏和紅軍抗日先遣隊的無名畫稿,看上去非常土,畫工甚至很粗糙,但它是獨一無二的,它反映了那個時候、各個層面的藝術工作者的客觀水平和烙上時代烙印的審美觀。再比如“文革”的宣傳畫,強調正面人物“紅光亮”,許多主人公的動作表情都模式化,凡三人集體造型,必定有一個女性形象,而且大多抱著麥穗代表農民。這裏每一幅藏畫不過是歷史長卷中散落的殘片。把歷史的殘片鏈接起來,展現給後人的就是一幅較為完整而真實的歷史長卷。

  ●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時局的變化

  記者:陳寅恪說過“以詩正史”,您覺得這本書能起到“以畫正史”的作用嗎?

  李雷鳴:我並沒有希望我的畫能夠“正史”。從黨史與革命史擴大到現代史、近代史,我試圖從歷史的高度來追尋我們這個民族的滄桑與偉大,希望讀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看了這些畫之後,對中國歷史多一些瞭解。坦白說,連我自己的孩子平時都對我的藏品不屑一顧,這令我很遺憾。現在書出來之後,專家和評論家們對這套畫冊普遍都有“正史”這樣一種說法。有評論家跟我提到,書中收集了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開國大典》,有心人會發現其中劉少奇、高崗等人物形象的微妙變化,這真實地反映當時社會時局變化、人們的心態和社會風貌。還有書中收錄了日本隨軍畫家筆下的入侵中國和南京大屠殺的場面,成為日軍暴行的旁證,所以說目前這種正史效果完全超乎我的想像。

  ●你可以成為一個收藏家

  記者:有人說由於宣傳畫自身的廉價、可複製、非唯一等性質決定,您的藏品從經濟價值上說並不稀罕,難與古玩玉器比肩,您自己怎麼看待收藏的價值?

  李雷鳴:有些人收藏是為了聚珍賞奇,有些是為了保值生財。我非常同意一位評論家的看法,不管何種收藏,表面上看,收藏的是物,實質上收藏的是人,是人的歷史、人的文化、人的情感、人的生活。收藏活動的成敗,收藏趣味的雅俗,收藏境界的高低,並不取決於藏物的價值和價格。我始終認為收藏不應是少數有錢人的專利,而應該是大眾的,全民參與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收藏家。收藏一定要求雄厚的經濟實力,這是錯誤的看法。我認為,只要有心去做,有別具一格的鑒賞力、持之以恆的耐性,就可以成為一個收藏家。比如,每天你都看《南方日報》,如果你每天都關注同一個題材,比如領導人外交訪問的報道,然後把它剪下來。只要你堅持10年,就可以編一本書,你就可以成為中國外交史的一個收藏家,而整個過程並不需要多少錢。現在收藏界有一種走向,就是藏家動輒掏一百萬、一千萬去捧一張畫,大眾的目光也僅僅停留在一件藏品值多少錢上面。但是我就偏偏去把人家扔掉的那些畫收藏起來,我的收藏其實就是撿碎片。所以收藏不需要一味去追求高、大、貴,真正需要的是用心找一個好的角度和專題方向。

  記者:您說您編這本書是出於一種紅色情感,如今像您這樣喜歡收藏上世紀50-60年代糧票、像章、宣傳畫、證件等物品的民間收藏家很多,珠三角地區以陶瓷、茶葉等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也紛紛湧現,您怎麼看待這種收藏熱?

  李雷鳴:只有喜歡歷史、想要瞭解歷史的人才會去收藏。中華文化的傳承,文化傳統的堅守,需要有心人、有志者的記錄、收藏、研究。而令我非常痛心的是,現在的孩子喜歡歷史、關注歷史的恐怕不多,他們更多的是關注當下、關注一己得失、關注享樂、賺錢之類的事情,很多傳統在他們那裏變味了。我編這套畫冊,就是想讓他們對我們國家的歷史有一些瞭解,因為只有瞭解歷史才會懂得今天、珍惜今天,才能明確未來。(來源:南方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