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潘鶴:雕塑美麗人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30 17:09:55  


《孫中山》銅像。
  殘破的軍帽,襤褸的軍衣,裸露的腳丫,粗壯的胸骨,如鋼棍的手指拿著一支古色的長笛,乾裂的嘴唇輕貼笛孔,快活地吹奏著悠揚的樂曲,臉上的粗皮舒展開來,嘴角露著會心的微笑,額上如壑的深溝中貯存著艱苦歲月裏結成的苦難。一個老戰士的形象,一個滿臉稚氣、有著青春體質的十一二歲的小鬼(小戰士)蜷縮在他的身旁,一手抱著長槍,一手托著下頜,聆聽著那美妙的笛聲,微笑而遐想的雙眸向上伸展,放逐于無限的長空,追慕著那世外的福音。這就是被收入在小學課文《艱苦歲月》中的雕塑畫面。

   當你漫步在廣州市海珠廣場,看到一座碩大的雕像:威武的人民子弟兵挎著小米袋,一手持槍、一手拿花,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英雄走過的地面鋪滿鮮花。這座雕像是那樣的親切和熟悉,這是廣州解放紀念像。

   還有就是當你來到深圳市人民政府廣場看到《拓荒牛》的雕塑、或者在珠海浪漫的海灘上看到《珠海漁女》雕塑,或者來到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看到的《孫中山》銅像。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潘鶴教授你不一定認識,但這些家喻戶曉、栩栩如生,出自潘教授之手的雕塑作品,肯定能給人有一見如故的感覺。
     
   ●潘鶴教授的中山情愫
   
   在廣州美術學院潘鶴教授的工作室,這位白髮童顏、精神矍鑠的潘鶴教授,盛情地迎接了我們這些中山來的小字輩,他說:“中山市是個好地方,是偉人的故鄉,也是我雕塑事業發展和騰飛的吉祥寶地。”他向我們講述了他在中山創作的二件趣事。

   上世紀50年代初,潘鶴被派到中山去征糧,第一次接觸農民,當時他是以城市知識分子的身份去農村的,對農村的小學教師根本不怎麼在意。但是,在他們眼裏不被重視的農村知識分子竟然也不被農民重視,被當地農民當成階級敵人來鬥爭。潘鶴那時候覺得農村的未來其實就在這些鄉村教師身上。所以,潘鶴把這一情節創作了《當我長大的時候》雕塑,雕塑內容是:這個小學教師雖然受了委屈,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學生在談理想———這個小男孩對這個小女孩說長大以後要做科學家,要建大水壩要改造農村,小女孩聽得很入迷,老師心想———雖然誤會我是階級敵人,但孩子們早已接受了我的教育,誕生了理想。後來,毛澤東主席在觀賞這座雕塑時,給予了很高評價。

   中國的城市雕塑風潮就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潘鶴倡導起來的。此前,中國的城市雕塑基本為零,只有上海、南京等幾個大城市有個別雕塑,但大都是由外國人做的,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品位的提高,潘鶴適時地提出:“雕塑應該與城市建設、園林規劃、公共場所美化及大型賓館的造景相結合,才能發揮它的所長”,提出了城市雕塑出路在室外的倡議,但暫時找不到試驗場,碰巧1980年潘鶴應中山溫泉賓館邀請設計雕塑,當潘鶴和李漢儀(當時潘鶴為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李漢儀為副主任)到中山溫泉賓館一看,這是一座典型的大型園林式豪華賓館,音樂廳、宴會廳、會議廳,設備一應俱全,還有十座甚至內設電影廳的別墅,是屬當時全國最大、最漂亮的賓館之一,但是賓館負責人給潘教授的任務只是一面小浮雕,說明設計者並沒有將雕塑考慮進去,潘教授參觀以後覺得這麼好的地方沒有發揮雕塑作用實是可惜,於是,潘教授將自己的想法向負責人說了,詳細介紹雕塑在室內外空間的佈局運用,並建議將原擬放假山的地方改為雕塑群像,想不到他們欣然接受並且首期訂了20多座室內外小型雕塑。當溫泉賓館揭幕,雕塑為賓館增色生輝,為潘教授提出城市雕塑出路在室外倡議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雕塑結緣始于少年時候的戀愛
   
   潘鶴1925年出生于廣州一個富足和有文化的家庭,父母都是進步人士,父親又是著名律師。這使得潘鶴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14歲時就已經基本看遍了所有的世界名著,與歌德、莎士比亞、但丁、荷馬、盧梭等巨人“相伴”,並早早接觸到了羅丹、米開朗琪羅、貝爾尼尼等大師的雕塑作品。從小獲得的藝術陶冶,最終形成了他與眾不同、風格鮮明的藝術個性。但潘教授的真正與雕塑結緣,還始于少年時候的戀愛。潘教授說:我年少的時候很喜歡畫畫,很喜歡我表妹,我表妹總是鼓勵我畫畫,說我是天才,受到鼓舞,我自然往藝術這邊靠得更近。十六七歲,談到訂婚了,但家裏父母不肯我們交往,她父母堅決反對我從事雕塑,我父母也覺得我沒錢養不起嬌生慣養的買辦小姐。兩個人想了很多辦法,想要在一起,我每天想的都是她,為她寫了很多詩,後來開始為她塑像,當初,只是想塑好之後便可以擁抱她了,越有壓力越反抗,就這樣狂熱而頑固地愛上了雕塑。
    
  ●甘為人梯育英才
  
 潘鶴今年八十有二,上世紀60年代,全國美協的理事裏最年輕的是潘鶴,現在全國美協理事會的400多人中,年紀最大的也是潘鶴。做了幾十年的雕塑,當了幾十年的教師,潘教授可謂桃李滿天下,潘教授說:“與美院的學生、年輕教師一起研究和製作雕塑是一件很寫意的事情”,他時常告誡學生和晚輩,雕塑藝術與市場經濟一定要保持一段距離,如果一味用錢去衡量雕塑藝術,那麼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頭腦裏總是想到的是錢,藝術就肯定上不去,只有扎扎實實打好基礎,賺錢的機會來日方長。“雕塑是一種永恆的藝術品。”潘教授說,人類最早都是以雕刻留下他們的生活足跡,而這些東西也是留存得最久的。雕塑能夠反映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藝術水平的晴雨錶,從城市雕塑,就可以看出城市的文化品位。他希望在全世界各地都能夠看到自己學生的雕塑藝術作品,更加是精品,能夠超越自己,“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就是最大的心願。

  潘鶴說自己如今是業餘雕塑家。因為每天要先應付一些社會活動,活動結束後才能回工作室繼續做雕塑,可就這樣,工作室裏還有幾十件雕塑等著完成。至今為止,潘鶴所創作的300多件大型雕塑作品分佈在全國68個城市,另外還有60多件小件作品被國家級美術館收藏。潘鶴說,自己許多作品都是應各地政府、文化機構要求而做的。

  回首往事,潘鶴教授感慨地說,自己經歷了二十世紀最豐富最波瀾壯闊的年代,年輕時還認為是倒黴,現在看來卻是自己藝術生涯中千載難逢的際遇,正因為這些經歷,才成就了現在的藝術。(作者:陳文祥)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