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飲茶上高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18 16:39:20  


  廣州茶樓業的興起,要感謝佛山七堡鄉人。清末民初,陶都佛山衰落,一批商人拿著摞摞金錢到廣州開茶樓。之前,廣州喝茶的地方叫二厘館,是供拉車扛包的苦力歇腳的低檔茶館,每次茶費僅二厘錢(一毫有七十二厘),除了喝茶,還有花生瓜子之類廉價小點聊以解乏。二厘館之後是茶居,茶居的環境稍為舒適,品種增多,逐漸向大眾敞開。

  為了顯出“高人一等”的氣派,七堡鄉人的茶樓一建就是三層,第一層有六七米高,第二三層也有五米高,茶廳擺設相當“小資”:牆上掛著鏡框,裏面鑲著廣東各界名流、古今詩人的字畫和木刻,一派古雅;四面是彩色玻璃窗,光線充足,空氣清新,遠近風景盡收眼底。

  “上得樓上樓,方為人上人”,一時間,時髦人士都愛“上高樓”。

  “水滾茶香”是茶樓的一大賣點。每一層樓都有座爐,座爐放在當眼處,下燒煤炭,上架一塊穿孔的厚鐵板,鐵板上放四隻鴨嘴式銅水煲。水煲噴出騰騰熱氣,夥記便提過來把滾水沖入茶客的蓋盅,稍焗片刻,香氣撲鼻;茶葉舒展,回復嫩葉的形狀。

  著名的陶陶居更是標榜宜興茶煲,潮州炭爐,上等山泉。此外還在三樓設卡座,作為私密空間:殷實人家就在這裏邊飲茶邊看小妾、挑丫鬟,這種風氣一直延續至上世紀50年代。陳殘雲在《香飄四季》裏面,描寫一位農村美女想嫁到城裏,父親領著她到廣州相親,地點就是陶陶居。

  茶樓上的點心包括油器、粥品、麵食、粉類、糕類、雜食、甜品。既有粵式,也有姑蘇式、京津式、滬式和西式。每週推出新品種,名為“星期美點”。為了招徠顧客,茶樓還天天“賣大包”,餡料是豬肉、鮮筍和沙葛;加入雞肉,就是雞球大包;加入叉燒就叫叉燒大包。包子有飯碗大,只售5分,實為半賣半送。所以每當大包出籠,群情澎湃,茶市進入高潮;有些茶樓還要排隊,每人限買一隻。這個招攬人氣的節目香港茶市至今還保留著,只是大包改成盅仔排骨飯或盅仔糯米飯,肉香噴人,只售港幣2元,也要排隊,一人限一盅。

  多年過去,再吝嗇的廣州人,也不會錯過茶市。一人或數人登樓,一盅兩件,無論世事煩擾,壓力重重,每天早晨都須有從容享受的一刻,以扶正心態。逢上休息日,廣州人更是扶老攜幼,呼朋喚輩,重拾親情友情,連綴那些茫然而散碎的時光。

  早茶的情調體現在一個“鬧”字上。這種“鬧”不是尖銳喧騰的噪音,而是融融樂樂的交響:一家大小圍坐一桌,杯杯碟碟,家長里短,左鄰右裏,那時的話題真是一地雞毛;煎點心的明檔設在大廳裏,輕煙嫋嫋油香四溢,平底煎鍋發出吱吱聲;點心車川流不息,茶客要拿點心,侍應要加茶水收碟子,狹路相逢“借過”聲此起彼落……交織成蜂鳴一片。在浮動的聲浪中進食,恰好是廣州飲茶的必要氛圍。有人氣才有喜慶色彩,人氣對於吃喝之重要,在飲早茶裏表現得最為充分。有個自澳洲回來的朋友說,在澳洲最難受的是沒有早茶,終於找到個飲茶的地方,又靜得叫人心寒,缺了廣州茶市那種欣欣向榮的鬧意,沒有鬧意就沒有那種溫熱貼心的感覺。

  作者:鐘潔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