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舞蹈精靈們的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26 16:37:42  


  我三卷本的《客家魂》,寫的“雍州”便是英州。別人視英東為我的家。父親家順德,母親家英德,“雙德”都是我的家鄉。

  車上英東,住進了昔日的華僑農場。頭天一到,已近黃昏,竟有一陣異國的音樂聲,陌生卻又熟悉,不由得愣住了--一問才知道,這是南亞的旋律,而我們祖上,好幾輩僑居在西馬的東海岸,難怪歌聲似曾相識。

  上世紀60年代,為接納歸僑難僑,國家選擇了這片廣袤的土地,讓他們有歸家的感覺,歸難僑中,梅縣客家人居多,英德本是客屬地,這也許是選擇的理由。近30個國家歸僑,都湧進這片青春的土地,數萬人辛勤勞作,這裏成了遠近聞名的茶葉生產基地……華僑哺育的不僅僅是這片土地,他們還帶來所在國的文化,音樂、舞蹈及民俗風情,讓這片茶場,風生水起,歌舞昇平,充滿異域情調。

  我們寄住的王老師的家,有一位與我女兒一般大,同是狗年出生的女孩,活潑、伶俐,出奇的亮麗又格外清純,說話間,竟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竟完全是南亞的味道,手指靈活變換、赤腳似雨點般落在地面。我以為,這可能因為她是老師的女兒吧。可在場部漫步,竟又遇到她又一位同學--剛剛到英城上中學的另一位小丫頭,笑靨迎人,修長苗條,這華僑農場怎麼淨出美女!講到表演,她也情不自禁地跳了起來,喲,那麼富於節奏感,那麼利索活潑,深深的眼窩,小巧的下巴,筆直的鼻棱,會說話的眸子--天生就是為跳舞而“設計”出來的。舞蹈可以融化人,讓你不知不覺感受到舞蹈語言的豐富多彩,在雲彩中飄,在音流中旋,在陽光裏自失……她告訴我們除夕之夜,她和同學將在南亞僑園的亞齊式木樓演出,也就是說,明晚就有精彩節目!

  王老師告訴我們,這孩子一到英城上學,馬上就得了全市舞蹈表演一等獎。真神了,這裏的孩子、沒一個不能歌善舞!幾十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就這麼彙集在這些孩子身上,一個個充滿了靈氣。原住國一直沒忘卻他們,平日,有印尼等國家專程來的老師,教孩子們音樂舞蹈,一年多前,印尼駐廣州的韓達禮總領事,還給英華茶場贈送了一套印尼的民族樂器Angklung。自然,喜慶日子,不僅有印尼舞,還有印度、泰國、越南、阿拉伯舞,難怪一進茶場,耳邊便是悠揚、典雅的異國音樂。去年,印尼副總統卡拉到了北京,這裏還派出演出隊專程上京呢!

  其實不用等演出,你就是在家中,在路上,都能體察到種種異域的趣味。一忽兒,你會聞到香噴噴的咖哩雞氣味;一忽兒,有人送來長長的越南棕子,春捲;切開水果,主人晃晃一個瓶子,灑下印尼的梅粉,讓水果另有一番誘人的香甜。還有九層糕、冧巴(印尼棕)、三角翡翠……總之,來自不同國度的華僑,都趁中國的春節,各顯身手,拿出不同特色的點心。一方面,是濃濃的過節氣氛,這麼多年來,我們都很少合家聚在一起包油角、擰麻花了,可是,“禮失求諸野”,在華僑中,這鄉情、親情,還是那麼醇厚,那麼醉人;另一方面,又是令人激賞的異國風味,五光十色,讓你目不暇接,不時發出一陣陣驚喜的讚歎。

  鄉間小道上,不時會遇到幾位“南洋伯”,衣衫筆挺,頭髮一絲不亂,走起路來很有氣度,不失當日身為華人的尊嚴。同樣,這裏亦不乏金頭髮、白皮膚的混血兒,以至有人戲解“英德茶場”為英國、德國辦的茶場呢。

  由於改制,當日農場已不復存在了,數萬人大都星散,但如今,這裏仍有16個國家的歸僑,近萬人口,他們仍依戀著這片曾讓其棲息過的土地。好在,如今英德正在並鎮,四個鎮並為一個東華鎮,而鎮政府所在地便設在了原先場部,這意味著,這片神奇的土地,又面臨一次大發展的機會。我看到了一座座新的廠房、樓宇在建造。然而,我更注目于如“南亞僑園”這樣的新設施。休養期間,我幾乎每一天都躺在僑園那厚厚的如棉絮的草地上,曬上幾個小時太陽,聆聽仙樂般飄忽而來,飄忽而去的異國音樂……還走進一片很大的竹林當中,那裏是當年的敬老院,現在,還有40多名老人家住在裏面,大門外,雪白的紛碎的梨花,如一片片輕雲漂浮。院中,古樹、老藤、草地……當年,會是一個多麼愜意的世界。

  還有,年終最後一次集市,青碧的蔬菜琳琅滿目,大狗小狗在人的胯下鑽來鑽去,小孩子撒嬌要這要那……當年,我在羅霄山脈的客家村鎮的集市,不就是這麼一番情景麼?回到老家,走近古老的圍龍屋,還看到當年織布機所用的兩頭翹的石器,那麼大,那麼重,磨得滑溜溜的,當可成文物了。在翁江水畔的竹林小道中穿行,在南亞僑園草地上仰望藍天,令我回想到加拿大、南非,還有北歐所見的天空與清流……於是,一生所有的美好記憶全給調動出來了。

  可惜除夕之夜,以為演出會在十點之後--往年都這樣,待尋去木樓,演出竟結束了。小女孩告訴我們,不要緊,說不定明天還會有,往年,是從年三十一直演到初五、初六,她們是隨叫隨到的,只要一個電話。

  沒有報酬,只有興趣,舞蹈是她們的生命。

  然而,第二天,第三天,沒有演出。

  好心的王老師,找來過去演出的錄像放給我們看,那裏邊,有她的女兒倩妮,有那位合家從印度歸來演《天竺少女》的女孩。只是,錄像又怎代替得了現場演出?本來嘛,華僑茶場已解體,不少領導關注的只是工業化的利潤,誰在意這種獨具風味的習俗呢?

  就在我歎息中,電話鈴響了。拿起來,對方是那位天竺少女:

  --今晚有演出,我接到通知了。千萬不要錯過了哦。

  噢,當然,我不會再錯過了。而我們已經錯過的一切,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不可以再錯過了!讓記憶再增添一段更絢麗的歲月好了!(作者:譚元亨)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