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山三鄉木偶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3 12:00:46  


  中評社廣州10月13日訊 三鄉木偶戲發源於中山市三鄉鎮,後來發展到中山市石岐區、廣州、香港等等地。

  中山的木偶藝術,源自三鄉鎮烏石村。在道光末期(大約公元1850年)由擅長雕刻木偶、又會演木偶戲的鄭開源首創後,又從廣州、佛山請來粵劇藝人教村民唱粵曲伴隨木偶演出,創建了中山歷史上第一個木偶戲班。

  三鄉木偶戲最初表演是用的“三枝竹木偶”,後來,藝人把木偶的頭竹改短以便於操作,這就叫“摣頸木偶”,又稱“手托木偶”。

  始創階段,三鄉木偶逢年過節,在本村及周邊四鄉為“神誕”演神功戲或在“耍菩薩出會景”時參加巡演。到了20世紀初,三鄉先後出現了“大前程”、“大中興”、“新中興”、“大中華”等木偶戲班,並湧現了多代傳承人。其中,第四代傳承人鄭寧自創了一套新節目《獅子采青》,以惟妙惟肖被稱為“一絕”。

  1953年廣東省文化局派員到中山三鄉挖掘民間藝術,20個木偶藝人排練了《李闖王》《大打真軍》等短劇很受群眾歡迎。廣州文化公園邀請簽約合作,木偶藝人即回鄉申辦組織,得到當時中山縣文化館等支持,組建了“中山民藝木偶粵劇隊”。從1953年到1966年,中山木偶粵劇團一直長駐廣州文化公園作常年演出,演出的劇目包括:《西游記》、《三打白骨精》、《真假包公》、《芙蓉仙子》、《哪吒鬧海》等古裝粵劇,此外還有樣板戲的《紅燈記》、《沙家浜》、《威虎山》、《山鄉風雲》,兒童劇《劉文學》和革命故事《夜擒飛天鴨》等等,歷時十多年之久!

  建隊之初一無所有,幸得三鄉熱心華僑鄭正心借出300元作開辦費,向舊時的木偶戲班買了一擔舊木偶戲箱,並從中山文化館借來布幕、汽燈,暫借三鄉烏石村文娛組作為會址。1953年10月1日在中山石岐仁山廣場作首次演出,獲得各級領導及千人群眾的好評。其後正式成立“中山木偶粵劇團”,地址設在中山石岐孫文西路178號,在南粵鄉村巡回演出。當時全部戲箱道具6輛自行車運送。以後逐步發展用汽車運載戲箱道具,團員乘坐車船到全省各地戲院、會堂演出。劇團後期在石岐悅來路租了一間店鋪作團部及倉庫,演出運輸道具要用一輛四噸的貨車裝滿一車,人員另外乘車乘船前往演出點。

  木偶戲的特點是“能人所不能”,木偶劇團從演出神話劇《西游記》中“火焰山”、“三打白骨精”,演到“通天河”,近40套。還有其他的神話劇:《真假包公》、《芙蓉仙子》、《哪吒鬧東海》等。除了古裝粵劇外,還演出過八個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山鄉風雲》等,更有兒童粵劇《劉文學》和鄉革命故事《夜擒飛天鴨》等。

  目前,三鄉鎮仍然健在的木偶藝人不多,而了解三鄉木偶歷史淵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三鄉木偶戲瀕臨失傳的境況。

  三鄉木偶戲是以木偶為主要演出道具,模仿粵劇戲班的全套演出,並配套音樂、配音、雕刻等多種藝術門類於一體的綜合民間藝術。三鄉木偶戲最初表演是用的“三枝竹木偶”,後來,藝人把木偶的頭竹改短以便於操作,稱為“摣頸木偶”,又稱“手托木偶”。

  演出三鄉木偶戲,首先要製作木偶。木偶是由三鄉當地擅長雕刻的民間藝人,選用堅硬的樟木作原料,依照三鄉手托木偶足有半人高尺寸,首先將木頭掏空心,然後在表面雕成偶像,在各個部位配以巧妙的機關,精心雕刻至眼睛會眨動、口會開合的木偶。然後,根據角色的需要,首先用線條給木偶勾勒出不同的臉譜及身段形狀,再根據不同的角色配上不同的服飾。因為手托木偶只有半人高,所有,一般是“有頭無腳,有衫無褲著”。

  木偶做好之後就可以用於演出了。木偶投入演出,主要是靠各部位的機關在活動。

  三鄉木偶最初的時候,一般是逢年過節在本村及周邊四鄉為“神誕日”演神功戲或在“耍菩薩出會景”時參加巡演。三鄉當地人稱為柴頭戲。發展到了二十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三鄉先後出現了“大前程”、“大中興”、“新中興”、“大中華|”、“日月星”等木偶戲班,並湧現了多代傳承人。其中,第四代傳承人鄭寧自創了一套新節目《獅子采青》,以惟妙惟肖被稱為“一絕”。

  到了二十世紀50年代,經當時的廣東省文化局派專家到三鄉挖掘民間藝術發現了三鄉木偶。三鄉的20多個木偶藝人排練了《李闖王》《大打真軍》等木偶短劇受到群眾歡迎。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廣州文化公園要求邀請簽約合作,三鄉組建了“中山木偶粵劇團”。從1953年到1966年連續13年,中山木偶粵劇團一直長駐廣州文化公園作常年演出,演出的劇目有:《西游記》、《三打白骨精》、《真假包公》、《芙蓉仙子》、《哪吒鬧海》等古裝粵劇,此外還有樣板戲的《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山鄉風雲》,兒童劇《劉文學》和革命故事《夜擒飛天鴨》等。

  三鄉木偶戲的特點是“能人所不能”,運用木偶將難度很高的木偶劇目擊者惟妙惟肖地表達出來,將神話劇《西游記》中“火焰山”、“三大白骨精”,一直演到“通天河”近40套的節目都能一氣呵成地演繹出來。同時,三鄉木偶戲的劇目還包括《真假包公》、《芙蓉仙子》、《哪吒鬧東海》等古裝劇目。到了20世紀60年代,還演排演了樣板戲《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山鄉風雲》》等樣板,同時,也排演了兒童粵劇劇目《劉文學》和革命故事《夜擒飛天鴨》等。

  《獅子采青》

  20世紀30年代,三鄉木鄭寧經過努力研究,自創了一套全新的節目——《獅子采青》,即木偶舞獅子,由藝人操縱木偶,木偶舞動獅子,全劇設計惟妙惟肖、堪稱一絕。1938年《獅子采青》成為美國三藩市華人商業博覽會上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1953年中山木偶粵劇團憑《獅子采青》赴廣州參加廣東省民間藝術會演,獲優秀獎。

  《獅子采青》關鍵是對木偶進行改良。把舞獅木偶的曲臂改為直臂(一般木偶全是曲臂的),使人的手和木偶的手同在一條垂直的中軸線上,便於表演的木偶獅頭容易操縱。
 
  另外,為了使獅頭的嘴能夠開合,鄭寧發明了用一根細線把獅子的下巴系在操縱竿上,往上舉時線被扯緊,嘴自然合上;往下一墜,線放鬆了,嘴又自然張開。令到演出十分傳神。

  《西游記—火焰山》

  《西游記—火焰山》一劇中,孫悟空縱身一躍,上天下海;武場戲中刀光劍影,木偶身可“擋”真刀槍;天幕布景的轉換更是變化無窮,可以是亭台樓閣,也可以用紅燈投影,瞬間可變作烈火熊熊的火焰山。變化萬千的木偶表演更勝真人真景,令人嘆為觀止。而孫悟空在空中翻跟鬥的動作配合使用閃電變景,在當時可謂令人耳目一新。另外,在孫悟空木偶手腕里裝了滾珠軸承,使其能把金箍棒掄得風車似地轉,令木偶戲的演出出神入化。

  這些節目後來由鄭珠帶到了香港,通過當地的木偶劇團傳授給下一代。

  1954年,三鄉木偶團以《火焰山》一劇參加廣州文化公園舉辦的“世界木偶展覽會”,大受歡迎。

  來源:廣東文化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