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東人過中秋節風俗搶先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1 10:28:39  


這是廣東人,在中秋節喜歡的賞月食物之一,秋天裡,石螺的肉最肥,最美味!
  中評社廣州訊 八月十五中秋節,除了拜月、吃月餅、賞月、團圓飯等傳統習俗活動外,還有很多有趣的活動,如:拜月娘、蕩秋千、燃煙堆、燒瓦塔、觀神、剝鬼皮;吃糖雞、炸花生餅等。

  蕩秋千

  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顔六色的綢花彩帶。

  當銀盤樣的月亮(俗稱“月娘”)升上中天,穿著節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秋千前。按這裡的風俗,女的不能蕩秋千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夥子們了。他們爭著蕩秋千,比賽誰蕩得高,轉得快。

  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秋千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蕩得最高轉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等到來年元宵,有的已雙雙上街觀燈,成了恩愛的小夫妻了。

  拜月娘

  天真無邪的童男童女們,自從訝訝學語,就纏著奶奶講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們金色的夢。於是到了中秋節,大人們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腳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邊紙糊成一輪滿月。中秋夜,孩子們就在“月娘”肚子裡點上蠟燭,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朧朧的深巷中。老遠看去儼然是月娘落下凡間。金色的夢變成童男童女們捉得住摸得著的現實,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這天晚飯後,婦女們沐浴更新衣,忙著在能望見月娘的天井、門樓、廳前擺起桌子,扎上綉滿祥禽瑞獸富貴花卉的床裙,把洗乾淨的水果、雲片糕、月餅擺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紅紙剪成各式各樣吉祥物,一一貼在糕餅、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後,就點上紅蠟燭,焚上高香,開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後,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紅梨、菠蘿、香蕉、林檎、龍眼、楊桃、紅柿、牛心柿等競相上市,琳琅滿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節又被人們稱為“水果節”、“齋節”。

  月餅主要有二種:一種拌豬油稱作朥餅;一種拌花生油稱作清油餅。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處擺攤設點賣朥餅,街上的行人,無論籃裡盛的、袋裡裝的差不多都有朥餅。從前窮人省吃檢用也要買上幾塊,實在買不起的會感到羞愧難當,拜月娘時淚流滿面,再三請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餅,還必須供蒸熟的芋頭。

  燒瓦塔、燃煙堆

  在農村,早晨,孩子們起床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著、挑著、抱著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大人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餘,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刹,然後把各家各戶送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裡,月上中天,當村裡婦女們在案前對月禱祝、火化元寶時,由一位長輩在塔門點起了火,慢慢地,塔頂躥出了一串串火舌。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們不時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裡撒食鹽,爆發出一陣辟哩啪啦的響聲,不一會,火舌變成了火龍直衝霄漢,映紅了半個天邊。孩子們繞著火塔又唱又跳,大人們喝茶吃糕餅,談古論今,直到瓦塔燒成了通體透明閃閃發光的金塔。

  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戶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裡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也象燒瓦塔一樣把柴草堆點燃。

  剝鬼皮

  它的來歷,要追溯到元代。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百姓受盡欺淩,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有蒸熟的芋頭。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餅、芋頭拜月娘,燒瓦塔,燃煙堆,都是這裡古老的傳統活動。據說它有一番不凡的來歷,這要追溯到元代。那時,潮州人把元兵稱作元番或胡人。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只准養胖不准養瘦。還規定三家人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意上哪家睡覺。更不能容忍的是誰家娶媳婦,新娘頭天晚上只准與元兵同房睡覺。百姓受盡欺淩忍無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盤朥餅和一個蒸熟的芋頭。原來這是起義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餅底下墊著一小塊四四方方的白紙,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漬出來,其實上面寫了個“殺”字,暗中傳遞消息,約定拜完月娘請元兵吃朥餅時,一見“殺”字,男女老少一齊端起燭台、香爐、棍棒、菜刀痛殺元兵。結果—夜之間,十惡不赦的元兵全被斬盡殺絕。農村因為村落分散,為了便於統一行動,只好以燒瓦塔、燃煙堆為號。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舞火狗

  廣東惠州龍門藍田瑤族鄉,每年中秋佳節都要舉行“舞火狗”活動,以感謝狗對瑤族人的養育之恩。相傳瑤族峒主年幼喪母,其父用母狗奶水把他養大。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這裡村寨舉行舞火狗活動,據當地老人講,舞火狗至少已有三百年歷史。

  佛山舞火龍

  在佛山市南莊鎮的上元村,有個習俗已經流傳了百幾年,那就是中秋舞火龍。

  “火龍”是用草編制而成的,在“龍”身上每隔80厘米處放置一油盞,周邊插上香火,點燃油盞後便開始“舞”了。火龍出場之前,要先插上香燭,再插上頭柱香。村民們手持長壽香,爭先恐後地點火。香火插在火龍身上,寄托著自已的心願。插滿香火之後,火龍開始出游。炮竹和鑼鼓開路。村民將近百米的龍身,高高舉起,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子舞起龍尾,翻騰起舞,場面熱鬧。

  樹中秋

  據了解,中秋節廣州有句老話叫“八月十五竪中秋”。“樹中秋”也是廣州一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裡,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聯成一串,有的掛在屋檐下或天台之上,全屋光亮璀璨,與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竪中秋”。小孩們則提著小燈籠滿街跑,一邊唱著“月光光,照地堂”或“八月十五竪中秋,有人快樂有人愁;有人樓上吹簫管,有人地下皺眉頭”的兒歌。一派祥和喜慶的景象。

  惠東拜月

  在惠東縣平海古城,這個有著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活化石”的地方,中秋之夜,當地有特殊習俗,那就是拜月。

  惠東縣平海文化站站長蔡景向我們介紹說:“中秋節以月餅為主,用各種各樣的水果搭配顔色,特別要放柚子,是一種保佑的意思。”

  據當地人介紹,拜月這一形式從明朝就開始有了,不論從貢品的擺設還是祭拜的儀式都有特殊的意義。一般來說,家中的長者點燃香火,拜月儀式正式開始,全家老少都朝著明月叩拜。

  陽江吃糖雞

  在中秋節吃糖雞,是陽江市的習俗。古老的手工糖雞,在全國只有陽江特有。製作“糖雞”時,把白糖熬成濃糖,加少許面粉,然後倒模,可以做出龍船狀、寶塔狀、雄雞狀等,加少少色素成白、淺紅、淺祿等顔色。

  韶關炸花生餅

  在韶關市馬市鎮高水村,這裡的人們過中秋時要燒豆腐、炸花生餅、豆餅和圓糍,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花生餅是怎麼炸的呢?當地村民李大伯告訴記者,用一個圓形鐵具,上面澆一層薄薄的粉漿和幾粒花生,放入高溫的油鍋裡,粉漿離開鐵具,就成了一塊塊圓形的花生餅。在當地村民眼中,炸花生餅寓意著團團圓圓,是一種吉利的做法。

  放孔明燈:祈福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廣東很多地方還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據相關資料記載,“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天燈又被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