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清代狀元莊有恭墓修繕完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13 17:32:32  


清代狀元莊有恭的畫像。
  曾被“張冠李戴”7年的清代狀元莊有恭之墓於去年11月立碑確認後,經過半年時間的修繕,日前已基本恢復原樣。目前,莊有恭後代約有1000多人,主要分佈在我國各省市區,其中廣州南沙人數最多。日前,來自福建、廣東潮陽、中國香港等地以及泰國、美國等國17個城市的200名莊氏後人在新修繕的祖先墓前舉行了莊有恭誕辰295年祭奠活動。

  ●狀元墓曾張冠李戴七年

  據介紹,在清代,廣東先後有過三位狀元,分別是莊有恭、林召堂、梁耀樞。其中,莊有恭的建樹最大。莊有恭(1713~1767)祖籍福建晉江,後遷居番禺。莊有恭在乾隆四年(1739)被欽點狀元,歷任台閣大臣、封疆大吏、學政、總督等職。乾隆三十二年(1767)卒于福建任上,終年55歲,葬於番禺(今日廣州)。

  據莊有恭後人莊文彬介紹,多年前,莊氏宗親曾多次在廣州黃埔一帶尋找狀元墓,因當地名叫“狀元山”、“狀元墓”的地點有許多處,所以一直無法確定狀元墓的確切地點。

  廣州市政協文史專員黃兆輝介紹,1999年廣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黃埔區文沖街飛鵝嶺發現了莊有恭狀元墓。隨之,2000年3月《廣州文物補查成果彙編》對莊有恭狀元墓作了介紹:“位於大沙鎮飛鵝嶺,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墳塚占地132平方米,墓園廣約200畝。墓為三級混凝土砌築,前有半橢圓形墓穴,正中嵌有巨大石碑,碑高16.7米,寬0.82米,兩邊框為龍戲珠紋飾浮雕,極為精美。碑文為:‘皇清例贈中議大夫光祿寺卿顯考存齋府君莊公之墓’。……墓之前方50米處有兩個石獅子,再往前矗立花崗石墓表,高約4.8米,表之頂端臥獅,遙遙相對,氣魄雄偉……”

  2002年7月8日,莊有恭狀元墓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而在2003年,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過程中,黃埔區普查人員在墓地前發現了盜墓者丟棄在現場的“皇清例贈中議大夫光祿寺卿顯考存齋府君莊公墓志”。其中,有專家提出自己看法,新發現的墓誌上有:“府君姓莊氏,諱承輔,字奕仁,後以字行。存齋,號也。”而據清代所寫刑部尚書莊有恭墓誌銘“公諱有恭,字容可,號滋圃……父奕仁……”兩者正好吻合,說明了此墓主是莊有恭之父莊存齋無疑。經認真考證,2002年被確定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墓主應是莊有恭之父莊存齋。

  ●專家確定真正狀元墓

  之後,莊有恭墓究竟在哪里成為一個謎。從2003年起,文物考察組與莊有恭的後代開始尋找真正的莊有恭之墓。

  文物專家繼續找,結果在荊棘滿布、雜草叢生的莊存齋墓右側距約50米處,發現了另外一個墓。2005年8月,經廣州市文化局多位專家實地考查驗證,根據墓碑上“滋圃”(莊有恭號滋輔)這一關鍵線索最終確定了真正的狀元墓。2006年11月在狀元墓旁邊正式豎起了“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莊有恭狀元墓”的牌子。莊有恭墓建於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間,坐東南朝西北,為灰沙構築的抄手墓。墓前後護嶺最長距離約19米,墓前平臺最長距離約8.4米。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修繕的莊有恭之墓由墳頭、前後護嶺、平臺、月池等組成。墳頭正面嵌一花崗岩墓碑,高1.4米、寬0.8米、厚0.3米,正中刻“皇清誥授資政大夫、賜狀元及第福建巡撫、前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顯考滋圃府君莊公之墓”。

  修復莊有恭墓籌委會常委莊明昌告訴記者,修繕工程從去年年底開始,今年5月修繕完畢。修復資金全部由莊氏後代自籌,共花費了30多萬元。

  ●莊有恭13歲通《五經》

  莊有恭(公元1713-1767年)字容可,號淳夫、滋圃。廣東番禺縣人。

  莊有恭13歲即通《五經》。乾隆四年(1739)即被欽點狀元,1744年遷光祿寺卿,1746年特擢內閣學士,入都遷兵部右侍郎,1748年提督江蘇學政,1750年授戶部侍郎,1751年仍任提督江蘇學政,並授江蘇巡撫。1756年特擢為江南河道總督,1764年已被擢為刑部尚書,次年為協辦大學士。他一生清正,勤政愛民,以“勤政愛民,清廉自勵”作為為官之道。當時江浙是全國的財賦重心,但常受海潮的影響。作為江蘇巡撫,他自然把興修海塘作為工作中心,其治水思想和方法至今尚有借鑒意義。乾隆三十二年(1767)卒于福建任上,終年55歲。(來源: 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