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賀江水道載譽古今 對接海陸絲綢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30 18:30:23  


陳立邦是現存不多的會表演“五馬巡城舞”的老藝人。
  唐朝張九齡開辟梅關新道以前,嶺南與嶺北往來的多條通道中,“封水”——今天的賀江一線,是一條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更古老的水上通道。古來的征戰、中原與嶺南的貿易乃至與海外的往來,這條水路對接了海陸絲綢之路,在歷史上“功勛卓著”。如今,記者跟隨封開的地方文史專家陳楚源、程紅,一起走進封開賀江流域的偏遠山鄉,一路探尋這失落的水上世界中關於文明的蛛絲馬跡。時間已經逝去太久,不敢抱太大期望,誰知竟有不少不為人知的驚喜發現。這些發現透過時間的隧道,再次向我們表明這條要道,在經濟上和軍事上曾經的舉足輕重。

  千年歷程:古水道載譽古今

  1973年,考古專家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獻中發現了兩幅2100多年前的古地圖。這是迄今為止全國所發現的最早的中國地圖。其中的一幅《地形圖》上,一條南方的河流旁邊,被顯眼地標上了“封中”二字,在整個南方非常突出。有歷史專家經過考證,認為這“封中”所指的正是古代封水一帶,即今天的賀江流域,充分顯示了賀江在漢代的突出地位。

  賀江:通過五嶺山脈的一個天然決口

  地方文史專家陳乃良認為,五嶺山脈連亘在廣東、廣西和江西、湖南省的邊界上,這些崇山峻嶺,海拔都在1800米上下,歷來是嶺南北面的天然屏障。但在西段的萌渚嶺和都龐嶺之間有一個決口,在決口形成的峽穀走廊上面,分布著北流的瀟水和南流的賀江,兩江上源眾多的支流交匯,其間的分水嶺高僅一兩百米,可以靠一段短而不陡的山路接駁起來,形成一道天然的南北交通線。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修築了一條170公里長的石路,從湖南道縣雙屋涼亭到廣西富川縣古城,分別與瀟賀兩水的幹流接駁起來。瀟賀兩水清而深,流量很大,可以通行相當大的船只,使全線暢通無阻。“新道”使得嶺南對中原的古代交通,發生了一次大飛躍。過“新道”沿瀟水北行,入湘江,再過洞庭湖,進到長江,然後溯漢水北上,可以抵達古都西安;沿賀江南下,入西江,再從四通八達的珠江水系,可以抵達兩廣的許多地方,遠至越南。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設交趾刺史部管轄嶺南。同時在賀江與西江交匯的地方(今封開與梧州市區一帶)設立廣信縣,後又以此為中心,廣信以西稱廣西,廣信以東稱廣東。兩漢時期,賀江終端的廣信成為嶺南都會。陳乃良認為,漢武帝時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從徐聞、合浦等港口出發,將絲綢等貨物運向馬六甲、斯里蘭卡,走去古羅馬帝國。而這些貨物從北方運到徐聞、合浦所走的正是賀江這條古水道。無論從經濟往來上,還是軍事政局的穩固上,這條水道“功勛卓著”。

  賀江奇人:首個到波斯去的女商人

  在封開近年編撰的地方文史資料里,有個女人的名字被列進了封開的名人榜,她叫蘇娥,被認為是東漢時期的封開人。當地文人墨客稱她為“中國第一女商人”,後人在傳說里演繹這位奇女子曾組織商隊,從當時的長安出發,一路上馱著絲綢、茶葉,過長江、湘江、瀟水,走瀟水和賀江之間的古道——新道,再走封水(今天的賀江)、西江到嶺南,然後再把自己的貨物轉出海。還稱蘇娥“把生意做得最遠的地方是波斯國”。當記者問封開的地方文史專家,縣文聯的陳楚源副主席,蘇娥是否真得把貨物運到了波斯,他笑說很難有實證,但是在《搜神記》里確實有對蘇娥的記載。記者翻看《搜神記》,發現確實有蘇娥鳴冤的故事。這篇五百來字的故事,描寫蘇娥是漢朝一個身世可憐的寡婦,廣信縣人士。因生計所迫,她帶著一個叫致富的丫鬟,跟同鄉一個男人王伯趕著牛車出來賣繒。到了高要,丫鬟突然肚子疼。蘇娥就找到亭長龔壽求助。亭長質問她一個女人家為何獨自外出,並起了貪財的惡念,用刀刺死了主僕二人,埋在鵠奔亭下。蘇娥化作女鬼,兩年後,向夜宿鵠奔亭的交州刺史鳴冤,最終冤情終得昭雪。

  賀江這條古水道上的故事引人遐想。歷史學家羅香林曾撰文,指出秦漢由西安沿漢水南下,至洞庭湖,溯湘江而至粵桂交界,這條交通通道在中原與廣東經濟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性。地方文史專家陳乃良認為,沿賀江從廣西賀江到封開江口鎮,進入西江,向西沿廣西左江可進越南;轉到梧州藤縣,沿北流江、南流江能到達雷州、徐聞等古港口,再走向東南亞、非洲;向東沿西江可到廣州、江門、珠海,前去香港和澳門。這樣來看,說賀江聯通了陸上與海上的絲綢之路,把封開稱為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點倒也有幾分道理。

  白沙:不為人知的兩廣邊貿第一市

  驅車沿著賀江蛇曲的河道往上游山鄉行進,尋找水道上還存在著的貿易往來印記。封開縣文聯的陳楚源老人建議我們第一站去兩廣分界線上的白沙村看看,那本是賀州商人進入封開的第一座大墟市。在賀江船運衰落之後,白沙村逐漸不為人所知。

  汽車沿著山鄉土路好不容易才進入廣東封開與廣西賀州交界處這個名叫白沙的小村莊,我們不禁被眼前殘留的兩排六七十間清末的大規模的商鋪街震懾住。這其實是一座曾經熱鬧繁華,保存完好的墟市,其規模之大,十分少見。這六七十間商鋪,是風格統一的騎樓樣式。青瓦屋檐,木窗欞,兩層的鋪頭主體框架用青磚砌成,上層住人,下層是商鋪。一條條鬆木拼成商鋪大門,可逐一卸下。商鋪分成整齊的兩排,一路延伸到村子里的古碼頭邊。站在騎樓下,下雨天不用打傘,可以從一頭直走到另一頭。每間鋪頭門面看上去有五六米寬,走進去縱深卻有驚人的六七進深。倉庫、廚房、後院都在鋪面後面一條線上延伸。

  龐大的商鋪群和寥落的人氣形成鮮明的對比。村民聽到外面的熱鬧,三三兩兩出來門口、騎樓廊下看熱鬧。從村民的口中,我們才知道這里曾經輝煌的過去。這里本來叫白沙街,在兩百年前,這里還是遠近聞名的墟市。墟市緊靠著賀江,來自湖南、廣西、廣東的商客都在白沙這里停留卸貨、辦貨。一座店鋪前,用毛筆寫的“肇發”二字的鋪號還可以依稀辨認。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以前店鋪的規模更大,不是現在的兩排,而是四排。住在這里的商人,來自湖南、廣西、廣東各地,有十個姓的人雜居在一起。當時賀江上游附近山鄉的米糧、農副產品、柴木、藥材都在這里進行交易。

  村民告訴記者,過去,墟市的常住人口是現在的三倍。自從二三十年前,船運衰落,白沙街上的商鋪也逐漸空置了。商鋪變成了後人的宅院。村民也從經商逐漸變成了務農。而這里,也逐漸被四周遺忘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