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客家文化中心的轉移變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4 17:01:34  


  客家文化,各地發展雖不盡平衡,在各個歷史期其文化中心也不斷推移。但作為一個整體,則彼此存在互相吸引、影響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

  有宋一代,客家文化中心有二:

  一是福建路的汀州。汀州,是客家移民早期進入的重要基地。傳說寧化石壁鄉為客家人的祖居地,並非空穴來風。因此,客家文化在汀州生根開花,是情理中事。故有“風聲習氣,頗類中州”之譽。其出眾人物有:甯化鄭文寶,甯化張達觀、張良裔父子,長汀楊方諸人。鄭文寶,長於詩。其詩頗受同時人的文壇大家晏殊、歐陽修、司馬光的青睞。楊方,以理學著稱,曾從學朱熹,對客家地區理學的興起,其功闕偉。

  一是廣南東路以韶州為中心的粵北地區。因韶州地處嶺南北交通要衝,故此地客家文化得地理之便與氣候之先。曲江餘靖,即是其中佼佼者,余靖,宋代名臣,官至兵部尚書,崇祀于廣州八賢堂。其史學、詩、古文詞,均為時人所重。曾信校《史記》、《漢書》,別為刊誤四十五卷,是尤精史學的明證。

  韶州為宋代客家人藏龍臥虎之地,是有歷史根源的。早在唐代,曲江就出過名震中原的張九齡。張九齡,唐朝名相,文學冠一時,著有《曲江集》,事蹟具《舊唐書》卷九九本傳。其詩勁煉質樸,洗盡六朝鉛華。《唐音癸簽》稱道:“首創清淡之派”。對其後的王維、孟浩然詩派頗有影響。時人張說則讚譽“後來詞人稱首也。”可以說,張九齡以其卓越才學與高尚人品,使中原人對嶺南文化刮目相看。

  元代,客家學子,多不應試仕官。所以,這一時期文士不顯、文風轉衰。記載也多闕如。但也並非全無傑出人物。龍南人鐘柔,融貫諸史,著述多部,從學者數萬人,一時文風稱盛,即是一例。

  明初,承元之弊,客家著名文士尚不多見。成化、弘治年間,始漸露鋒芒。嘉靖以後,人才輩出。明末清初,而登高峰。這一時期,客家文化中心有三:

  一是福建汀州府。尤以文史成就為著。有甯化李世熊、黎士宏,上杭劉坊諸人。李世熊,主要著作有《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史稱其:六經諸子百家,無不貫通;為文沈深削該、奧博離奇。撰修《寧化縣誌》,被譽為天下名志,對客家地區方志學作出了特殊貢獻。黎士宏,世熊弟子,人稱“以詩文章名天下”。劉坊,著有《天朝閣集》。自視甚高,聲言“自有文章以來,一劉鼇石而已”。人評其文“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

  一是贛南地區。明末清初間,“三魏”和“易堂九子”的古文最富盛名。“三魏”,為江西寧都魏際瑞、魏禧、魏禮三兄弟。“易堂九子”,以魏氏三兄弟為核心,加上李騰蛟、丘維屏、彭任、曾燦、彭士望、林時益。他們的古文成就,集中反映在魏際瑞的《魏伯子文集》、魏禧的《魏叔子文集》、魏禮的《魏季子文集》和易堂九子的《易堂九子文鈔》中。魏氏兩代六人,被譽為文壇“三魏”和“小三魏”,傳為千古佳話。顯然,倘沒有當時贛南文風興盛的背景,是絕不可能出現這一奇特文化現象的。

  理學,則有信豐俞溥,龍南月華,南康劉昭文、王事聖諸人。月華、曾從王守仁之學,為學者所宗。劉昭文則學于湛若水之門。可見,贛南理學王、湛兩派均有傳人。

  一是惠州府。明代客家理學中心。一時人才濟濟,理學發展至頂峰。代表人物有楊傳芳、葉時、葉春芳、葉天佑、葉春及、葉萼、楊起元諸人。楊傳芳,師事湛甘泉,深得其中奧妙。葉時,曾從南海龐嵩學,崇奉王陽良知之學。葉春芳,受學湛甘泉,“甘泉稱其學問純正”。葉春及,理學崇陳獻章。葉萼,曾從薛侃學,為惠州一郡師。楊起元,崇心性之學,其學的顯著特點,是將佛學引入理學,使佛儒合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