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承載客家農耕文明的“牛倌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31 16:56:37  


  在贛南客家農耕文明的大觀園中,有一個承載著客家人曾安身立命的希望和展示客家人精明能幹,頑強適應性的特殊舞臺,這就是贛南各地的耕牛交易市場,俗稱“牛倌行”,這裏的主角就是牛販子,人們常稱之謂“牛倌客”。

  每逢圩日的牛倌行,是牛倌客們最忙碌的時候。他們大都飽經風雨,但形態各異,古銅色的臉龐上透著特有的敏銳、精明和些許商人的狡黠,穿行於耕牛交易市場的每一個角落,捕捉商機。旁人看來,在耕牛的交易中,牛倌客只是中介人,實際上他們始終主宰著交易的全過程。他們憑藉特有的手藝和能說會道的嘴皮子,以較低價將賣主的牛套入,然後尋得買主,以更高的價格成交。這樣,成交一頭牛,牛倌客不僅可以賺取一筆不小的差價,而且買賣雙方還要按成交的是黃牛或水牛的不同分別付給牛倌客10至15元不等的中介費。

  牛倌客靠手藝吃飯。他們憑眼看要估准一頭牛的體重,看牛的牙齒能知道這頭牛的年齡,對每頭牛的開價要盡可能讓買賣雙方滿意,而且又能利己。當一頭牛準備交易時,幾個甚至十幾個牛倌客會圍攏起哄,一部分向著買家,一部分向著賣家,很是熱鬧,看起來似乎有些火藥味,實質上並不互相拆臺,只是為了製造一種特有的交易氣氛。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他們始終說的是行話,比如牛的重量以多少擔表示,侃價不說數字,用“瞧頭”、“馬”等外行人根本聽不懂的暗語表述。

  牛倌客之間也存在競爭。他們比的是手藝、口才和為人的地道。在江西省南康市唐江鎮牛倌行,有一位名叫段紹胡的人,祖宗三代都當牛倌客,他本人幹這行也已經40年。他爺爺是晚清時期名震贛粵兩省的大牛倌客,他坐在家中前廳的太師椅上,只要看牛走一圈,就能報出一個讓買賣雙方都滿意的價,而且因為心地善良,在行業內威信很高。

  贛南農耕文明的歷史長河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牛倌客,也形成了特有的客家牛商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今天的客家人早已不再是過去那種靠守著幾畝薄地繁衍生息的農民。耕牛對他們來說也不再是安身立命的主要法寶,但耕牛吃苦耐勞的品格卻已成了客家人精神實質的一部分,牛倌客特有的精明能幹已深深地融入了客家人的血液,代代相傳。因此,客家牛倌客、客家牛商文化是值得我們研究、發掘、整理和弘揚的精神財富。(來源:中國贛州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