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四川客家龍”和火龍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12 17:00:37  


  一、 舞龍世家

  四川客家龍,又稱“劉家龍”,因為參加舞龍隊的都是劉氏族人。劉氏族人在成都洛帶鎮已經居住了14代300餘年之久,劉家節慶吉日在古鎮舞龍也有300多年了,並形成了具有鮮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四川客家龍”。

  龍是傳說中的神異吉祥物。節慶吉日舞龍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俗文化傳統。千百年來,儘管鬥轉星移,風雲變幻,時代變化,但舞龍祈福的習俗卻長盛不衰,且內容豐富多樣,形式多姿多彩。同時,由於地域不同,又有“北龍”、“南龍”之別。北龍雄偉,氣勢非凡;南龍秀氣,靈魂活潑。在厚重的客家文化土壤裏成長、演變、發展而來的四川客家龍則有別于南龍,也與北龍不同,而獨樹一幟。

  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有人說,哪里有陽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客家人在保存原有文化傳統的同時,又吸收、融匯當地文化,形成既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又具有世界意義與影響的客家文化。目前,客家文化及其有關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四川客家龍正是四川客家文化的產物。

  四川客家龍的前身“劉家龍”的產生,有著悠久的歷史。劉家究竟從何時開始舞龍,已不可考。但有一個傳說,可以說明劉氏家族是中國最古老的舞龍世家之一。相傳夏代孔甲帝時,劉氏祖先劉磊曾擔任養龍的官職,因不慎而將龍放歸水澤之下。劉磊恐被降罪,遂率家人避禍江西上川。但他心懷內疚,所以每當農曆春節,劉磊就所起草龍,讓族人舞龍,為孔甲帝祈福祈壽。西漢初年,家居江西上川的劉氏家庭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舞龍世家。清康熙年間,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劉氏先人劉立章率領族人從江西遷到距成都30餘裏的洛帶鎮,同時也把龍從江西舞到成都洛帶鎮,並在這裏吸收、融匯北龍的一些優點,形成為獨樹一幟的劉家龍---四川客家龍。

  二、 源遠流長

  劉家龍及其一整套表演程序、程式,是一部中國舞龍發展史的縮影,是研究中國舞龍發展史的“活化石”和“標本”。

  劉家龍的始創者、劉氏家族祖宗劉磊,很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舞龍人之一,劉家龍舞直接從中國古代龍舞發展而來,歷史悠久,家族內部傳承,且一直沒有中斷。所以,劉家龍儘管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隨著社會發展、改朝換代和舉族遷徙等因素而有許多發展變化,但同時又保存了較多的中國古代舞龍最原始的程序、程式和古樸的儀式。

  平時,劉家龍都供奉在劉氏宗祠。節慶吉日“出龍”前,首先祭祖,請求出龍;再拜薩官(土地);最後拜水。同時,還要殺雞祭獻,用純色雄雞的血點染龍頭、龍角、龍目、龍口、龍珠等。經過這一系列儀式後方能“出龍”。在出龍祭獻過程中,祭祖之禮隆重嚴肅,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的遺風依稀可見。其中,不僅蘊含著人們對祖先的崇敬與緬懷之情,而且也凝聚著人們趨吉避凶、追求幸福美好願望。

  火龍燒舞,原始龍舞的遺留。火龍燒舞,是古代龍舞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這與龍的形象可能來自閃電有關。很可能是因為中國先民幻想中的龍源於閃電,而才有火龍燒舞,朱天順在《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一書中指出:“春、夏、秋之間,晴空中雷鳴閃電之後就是一陣大雨,這種現象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雨是雷電帶來的,並促使人們去幻想帶雨來的閃電,窨是什麼東西。這樣人們就依據閃電的作用和形狀,把它幻想為一條行進很快、身子細長、曲折前進的動物,人們據此而幻想出了神龍。”根據閃電幻想出來的神龍,就是火龍。在農業社會裏,人們靠天吃飯,天旱就可能沒有收成;而閃電“帶來”雨水,滋潤土地。閃電多,雨量充沛,才能給人們帶來豐收與富足。後來,就演變為心情地放煙花燒火龍,越燒"財氣"才會越旺,燒得愈盛事業才會愈興旺。這其中所蘊含的民俗象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它反映了先民對豐收與富裕的強烈渴望。

  按照燒火龍的規矩,舞龍者只能穿一條緊紮褲腳的短褲,頭紮頭帕戴草帽,赤裸上身,飛快舞龍,迅如閃電,爭相吸引人們將焰火指向自己。如果舞龍者被焰火燒起血泡、疤痕,不僅預示今年將大吉大利,而且也是勇敢者的標誌;同時還可以驅邪避災,興旺村寨家族。這顯然是古代火龍燒舞的遺風。

  劉家龍彩龍與火龍的製作方法也是原始而古樸的。除有些原材料與過去不同外,完全是用古法手工製作:先用竹條、鐵絲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上面蒙布或糊紙,用彩色繪成龍的形象,再貼上金甲等飾物。連頭尾在內,一般從三節到數十節不等,但須為單數。節與節之間用1-1.7米左右的彩布縫成筒形相連,每節中可燃燭,下麵裝有木柄。首屆"四川客家火龍節"共有4條龍參加表演,彩龍、火龍各二。彩龍長54米,火龍長25米。其中,製作彩龍僅布就用了400米,同時還用了錦緞70米、金甲100余張等。

  舞龍時,由舞龍頭者率領,眾舞龍者手持木柄隨而起舞。舞龍隊少則10餘人,多則50餘人。“龍頭不擺,龍尾不甩”,舞龍頭者為全隊之領舞者,往往由最傑出和有經驗的舞龍者擔任。在龍頭前有一人手持彩綢紮的“寶珠”引龍起舞。劉家龍---四川客家龍龍舞的動作、招式複雜多變,步法靈活,有“垛龍”、“金龍盤玉殿”、“龍抱柱”、“波浪浮”、“龍打滾”、“龍心腳”、“龍擺尾”等一些傳統技巧。真是:一招一式都有講究,一技一藝令人歎為觀止,奔放、豪邁、火熱、痛快、興奮,使人熱血沸騰,給人以鼓舞、激勵和美的感受。

  把舞龍作為傳家之寶,把龍舞和火龍燒舞作為家族世代傳承的一項技藝和節慶吉日重要的驅災祈福的喜慶活動,不論時代變化,遷地萬里,還是家族成員生生死死,從無間斷,父死子繼,子死孫繼,持續、傳承達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之久,據我們所知,這在全國尚屬首例,也是第一次發現。

  劉家龍---四川客家龍,不僅在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方面做出了努力,而且將在發展客家民俗文化風情游、家優秀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它對於人們研究、瞭解、認識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英雄崇拜、祭祖禮俗、龍文化與中國舞龍藝術的起源、發展和演變,也具有"標本"和"活化石"的意義。

  三、 盛世騰飛

  劉家龍之所以能夠發展、演變成為獨樹一幟和具有鮮明特色的四川客家龍,被人們譽為四川客家文化和中國傳統龍舞藝術的奇葩,除了世代傳承的原因而外,也同它的生存環境,同它生長在厚重的客家文化土壤中是分不開的。

  劉家龍所在的成都洛帶鎮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相傳它的得名,就是因為三國時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玉帶在此落井。清初,在清王朝"移民墾荒"政策推動下,一批又一批客家人相繼湧入因連年戰亂而荒蕪的古鎮,墾田創業,重建家園。經過來自中原、廣東、江西、福建等省客家人300餘年胼手胝足的辛勤勞作,終於把古鎮建成了四川客家聚集區的腹心。鎮外,阡陌縱橫,田舍炊煙;鎮內,石板鋪路,商號林立,會館相望,古建築成群,全鎮百分之九十的人戶都是操"土廣東話"的客家人,既保存了古鎮古樸典雅的風貌,又有著濃重的客家文化氛圍。

  客家移民在保存祖先固有的文化、風俗、語言的同時,也吸收、融匯巴蜀文化,形成為獨具特色的四川客家文化。與四川客家文化的形成同步,劉家龍舞也吸收、融匯巴蜀龍舞和北方龍舞的一些特點,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四川客家龍及一整套龍舞、火龍表演程式。農忙時,他們把龍供奉在宗祠裏,農閒時,在收割過的土地上,在房前街頭,人龍共舞共樂;節慶吉日則是客家龍大展風采之時:白天舞彩龍,晚上彩龍、火龍齊舞,紅紅火火,熱鬧非凡,成為當地歲時節日民俗文化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古鎮客家民俗風情遊的興起,隨著客家文化研究的發展並開始成為"顯學",四川客家文化與中國龍舞藝術的奇葩---劉家龍也漸漸聲名遠播,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1999年"國際旅遊日",劉家龍舞出古鎮,應邀在成都分會場進行表演,使世界第一次認識了劉家龍。緊接著,四川客家文化研究中心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為了迎接西部大開發熱潮的到來,為了把劉家龍推向成都、四川旅遊發展的大舞臺,開展客家民俗文化風情遊,又在龍年春節興辦了首屆“四川客家火龍節”。

  為了辦好首屆火龍節,四川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與劉氏族人對世代傳承的劉家龍及其表演程序、程式做了進一步的發掘、整理和提高的工作,將表演程序分為四步:迎龍歸祠、出龍儀式(包括祭祖、祭地、拜水等)、彩龍騰舞、火龍燒舞。這樣,就不僅較完整地保存了具有民俗象徵意義和世代傳承的劉家龍舞的特色和主要程序、程式,而且也更符合現代人的欣賞習慣和要求,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劉家龍也被正式命名為"四川客家龍"。

  劉家子弟按照四步程序,全力以赴投入排演。舞龍隊成員中,有當地的農民,也有一些是在外地工作和學習的教師、工人、工程師、退伍軍人、商人、政府官員和大學生等。他們應召回鄉參加演練,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16歲,橫跨劉家“龍、貴、大、學”四輩,真可謂“工農商學齊上陣,四代同堂共舞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用精湛的技藝為人們送上千禧龍年的祝福,同時也告慰他們的祖先-中國最早的舞龍人。

  龍年春節期間,首屆"四川客家火龍節"隆重舉行。聞訊前來的中外遊客連續三天擠滿了古鎮。筆者幾乎每天都來這裏過節,湊熱鬧。火龍節的歡樂景象至今猶在眼前。每當夜幕降臨,鼓樂齊鳴,兩隻彩獅在前開路,四條彩龍先後出場亮相,滿場遊走,上下騰舞。一道道焰火射向天空,一束束煙花噴向火龍,彩龍頓時變成火龍。舞龍人攻防進退,快速舞龍;圍觀者爭相用煙火噴射火龍與舞龍者。舞龍者意氣風發,奔放激昂,有一種勇敢者的自得與自豪;圍觀者興高采烈,開心刺激,有一種參與之樂。雙方在舞龍與焰火中你來我往,你燒我擋,上躍下跳,如醉如狂,氣氛熱烈,熱鬧火爆,歡樂喜慶,使火龍節達到了精彩和高潮。

  首屆火龍節,不僅使蟄伏已久的劉家龍騰飛盛世,而且也敲響了四川2000年神州世紀遊的開場鑼鼓。當然,火龍表演也還有一些需待改進、提高的地方,但是舞表演與火龍節作為一項重要的客家人文旅遊節目,已經為人們所認可、接受和大受歡迎。舞龍和火龍表演,也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驅災避邪、圖保平安,而是四川客家人發展旅遊、發展經濟、迎接西部大開發高潮到來的一個發展項目,是人民慶豐收、度佳節、迎遠客、頌太平的一種娛樂方式。(來源:搜狐文化)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