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陳安華:“南箏”領頭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16 16:43:22  


陳安華。
  英國倫敦和美國華盛頓出版的《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已有120多年歷史了,目前已達29卷,一直被視為音樂最高學術權威。但對中國音樂家似乎過於吝嗇,在上世紀50年代只選了周文中和傅聰兩人;直到2001年,再增加三名:劉天華、阿炳、羅九香。 

  羅九香是廣東大埔人,早年師隨何育齋學古箏,1959年在天津音院從教,1960年調入廣州音樂學院,他演奏漢樂古箏古樸典雅,曲隨情變,韻味雋永。這位大師已于1978年離世,所幸後繼有人。得悉3月6日星海音樂廳將舉辦一場廣東有史以來首次彙集老中青專業古箏演奏家的專場古箏音樂會,我們尋訪了羅九香大師當年到廣州時收的弟子、當今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古箏演奏家、星海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古箏碩士研究生導師陳安華先生。 

  ●“粵箏”的誘惑 

  今年已64歲的陳安華,家鄉潮安。那時鄉下有個業餘漢劇團(它的前身是創辦於1848年的“詠霓裳儒樂社”),他從觀看到躍身其中,打起了揚琴。為學漢劇,他又每早到河邊學雄雞啼以練聲帶。直到那一次,他被劇團裏的吳思明老師叫到家中,看到了一台古舊的箏,如雷擊心弦!從此,他踏入了學習古箏的藝術之路。得到吳思明老師的啟蒙,後來他又拜汕頭的古箏名家陳會吾為師,進一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60年,他報讀音專,報考的是揚琴,也附加了一段古箏作備選。命運特別賞賜了他———音樂系主任黃錦培教授找到了他:“從簡歷得知你學過漢樂,有基礎,打算讓你學古箏。”陳安華當然不知道,客家箏大師羅九香剛調回廣州,收他為學生。 

  從此,日日夜夜跟著羅九香大師,他才得知,古箏在中國有九派,廣東占了兩派———“韓江絲竹”潮州箏和“漢皋古韻”客家箏。在羅九香先生調教下,他不但彈奏技巧有了很大提高,個人風格漸漸形成,而且還記錄整理了一批古箏曲。那時老師用的是工尺譜,陳安華逐句心記整理譯成簡譜,編印出《廣東漢樂古箏曲集》二冊。這時,一個願望在他心中萌芽:要如“嶺南畫派”一樣,創立一個“嶺南古箏學派”。 

  回想嶺南古箏派系,潮州箏、客家箏已根深葉茂,但粵樂箏卻鮮為人知,未入全國流派之列,不能不算是歷史的遺憾。其實,廣州300多年前已有一家名聲遠播的“金聲”社製作箏器,此外,濠畔街還有十多家樂器社,亦蜚聲內外,悠久的制箏史比美國歷史還長;他認識的一個原廣州民族樂器廠制箏師傅,從當制箏學徒起,製作粵樂箏已有80多個年頭;他聽過高胡大師劉天一給他演奏的粵樂箏《紡織忙》,曲中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令人感懷萬分。而無論潮州箏、客家箏、粵樂箏,其形制均出自同一模式,玲瓏、精緻的風格與北方的“唐制箏”明顯不同,帶有濃郁的“嶺南派古箏”工藝特色,被北方箏友統稱為“粵箏”。當他終於記錄整理出版了包括潮樂、漢樂、粵樂三個部分的大量民間箏曲組成的《中國嶺南箏譜》後,其凸顯出來的鮮明地方色彩,再次堅定他建立“嶺南古箏學派”的理想。 

  ●展“仁智之器” 

  西晉傅玄在《箏賦》中雲:“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這個“仁智之器”,使多少人在箏樂之前發思古之幽情,懷時代之暢想……青年時期的陳安華,多次代表國家在重要音樂會上露臉,向觀眾顯示自己的才藝,向世界展示中國古箏藝術的妙韻風姿。 

  他不會忘記上世紀70年代中一個四月天的那次演出。他接到省“文藝辦”的電話,叫他第二天帶琴去軍區禮堂。第二天一早到達道路軍區禮堂時,禮堂已坐滿部隊觀眾。那天晚上只演五個音樂節目:廣東音樂合奏、戰士歌舞團鄧韻獨唱、紅線女的粵劇選段、“省歌”的獨唱《翻身道情》,還有就是他奏古箏。他那首《春到拉薩》曾露過幾次臉,以“古箏有突破”被人稱道。 

  這天誰來看戲呢?一會兒,場外有動靜。“啊,是周總理!”節目演得很成功,周總理上臺來與每位演員握手。“謝謝您!”總理有禮貌的話語至今仍在他耳邊迴響。遺憾的是,與總理握手的瞬間,照相師沒舉相機。那時的照相機充電時間長,抓拍了紅線女與總理握手的鏡頭後,再等充電時,瞬間錯過了。 

  但後來另一次機會他倒是趕上了。1974年,珠影把廣東若干節日拍成紀錄片《粵海輕騎》時,又選中了他。沒想到,胡炳榴導演說他臉瘦,讓化妝師在他的腮邊貼了兩塊大棉花。那時是單機拍攝,為移動鏡頭,這段彈奏幾分鐘的曲子,分了7個鏡頭……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