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關於客家何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29 17:23:10  


  何氏來源,總的有四支:

  《廣韻》記載周武王之弟名叫叔虞,受封于韓。戰國末,韓為秦滅,子孫分散于江淮間,轉音為何氏;

  《漢書•五行志》記載東漢末大將軍何進的同父異母弟朱苗,後改姓何;

  《五代史》記載吐谷渾亦有何氏;

  《蘭州府志》記載元末吐蕃宣慰使鎖南之子銘。入明為何州衛指揮同知,賜姓何。

  綜合安徽、江西、廣東、福建、廣西、臺灣各地的何氏族譜,何氏由韓轉何,有二個記載:一為韓厘王之次子韓瑊,改稱何瑊,死後墓葬於安徽廬江縣何墳崗,2000年第七屆世界何氏懇親會曾在此祭祠開會;二為戰國末,韓國亡國之君韓王安之次子韓允,改稱何允,閩、粵、贛、桂何氏子孫多認同此祖。何氏的郡望有:廬江、東海、陳郡。

  何允,約生於公元前257年,其子孫曆秦、漢、三國、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第35代孫何旦,又名,字景行,法號太郎公,生於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後樑末帝龍德元年(921)中進士,選授福建汀州甯化知縣。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任滿解組(時年35歲),受民挽留,遂居該縣石壁寨。次年何太郎去潮梅,回時路經武平岩前,遂擇居獅岩,民國《武平縣誌•民族志》雲:“何氏開基岩前,為邑中最舊之族”。北宋太宗乾德二年(964)泉州同安有僧名定光者(俗名鄭自嚴),謂此地宜為仙佛所居,太郎之子女一時不從,太郎獨首肯,把屋舍田塘,全施與鄭自嚴,打發子孫,分居各地,並囑曰:“葉落九州地,根從一處香,若是我兒孫,越遠越榮昌。”獨率一子(名五郎)一女(名仙姑)到離岩前15華裏外的冷洋(今為寧洋村)定居,今岩前獅岩仍有一仙姑亭,中有何太郎的祿位牌,旁塑何仙姑的立像,以示紀念。太郎終於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享年101歲,葬于冷洋(今205國道線旁),號鐵扇關門,武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墓。何太郎為入閩始祖。另據臺北市《何氏族譜》稱: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安徽廬江人何嗣韓,跟隨經略使陳元光來到福建,後來便把家眷帶來安居,這何嗣韓就成了何姓的開基祖,族人尊稱按撫祖,其子孫有從漳州遷臺北的。

  何太郎的子孫在武平寧洋住了四代,到北宋哲宗元元年(1086),何仙姑逝世後(終年150歲),五世祖六一郎攜妻帶子,向東步行60華里,到上杭縣來蘇裏六十地棗林園(即中都鎮蛟騰村六十地自然村)開基,成為何氏入杭始祖。其墳墓在今中都鎮興坊村(小地名下坑),號“夫子彈琴”。明洪武年間(1368—1398)刻石代金,始葬於此,曆有修葺,1994年由臺胞何庚生獨資重修,面貌一新,其墳聯曰:“六十地開基創業,九秋天飲水思源”。此開基祖在長汀縣城建有“學海堂”,內有一長聯:“締造果然難,曆十五年掌握籌持,差幸科歲偕來,免傍他人門戶;守成也不易,願千百世靈鐘育秀,喜見英才蔚起,共扶一族綱常”。在上杭城關也建有“敬享堂”,在抗日戰爭中曾被日機炸毀一角,今已為上杭縣農行宿舍。

  六一郎生四子:長曰伯一郎,又稱發伯(為六世),從中都六十地再遷入廣東程鄉(今梅縣松源鎮老圩),實為何氏入粵始祖,並建祠於此,號“發伯公祠”,幾經修繕,仍保持全貌,民國以還,曾利用此建築物,舉辦“發揚學校”,祠校並存至今。發伯生九子:從仟一到仟九(七世),其中又有仟二、仟七、仟八三房複遷回上杭棉村(今廬豐鄉橫岡村)。仟二子孫再遷長樂及廣東翁源;仟七子孫再遷泮境鄉;仟八子孫再遷本縣的藍溪、稔田等鄉鎮及長汀縣和福鼎縣;仟三遷永定羅圍開基。其餘仟一、仟四、仟六(遷蕉嶺縣)仟九子孫仍留松源(今松源鎮何姓人口達五千以上)。7世仟九的下七代,叫念四郎(字源美,即14世)於明洪武二年(1369)遷梅城烏蓼沙,生四子:文淵、文濱、文深、文汜,其後子孫昌熾,分遷海內外各省市,他們轉奉十四世源美為何氏入粵始祖。

  何源美之後,據廣東興寧市1997年版的《何氏族譜》(總譜)及廣西賓陽縣《何氏族譜》所載,他們那一支分散到江西省的樟樹、黎川、甯都、萬安、遂川、上猶、崇義、南康、贛州、信豐、會昌、安遠、尋烏、龍南、定南、全南等16個市縣;湖南省的瀏陽;廣東省的韶關、曲江、翁源、連平、龍川、和平、平遠、興甯、五華、揭東、梅縣、揭西、紫金、惠東、惠陽、普寧、河源、博羅、惠州、深圳、增城、東莞、肇慶、恩平、廣州等25個市縣;廣西自治區的桂林、南丹、融安、河池、柳州、柳江、柳城、荔浦、賀縣、鹿寨、馬山、來賓、武宣、徑平、貴港、玉林、陸川、大新、崇左、憑祥、南寧、北海、鐘山、昭平、賓陽、武鳴、平果等28個市縣;雲南的昆明市;四川的劍閣、仁壽、隆昌、榮昌、高縣、自貢等6個市縣;臺灣的基隆、臺北、桃園、台中、嘉義、高雄等6個市縣。此系合計7省(區)82市縣,還有香港、澳門、海南未統計在內。廣東的大埔、豐順、饒平、潮州、汕頭、新豐、始興、高要、番禺、佛山、順德、鶴山、南海等13個縣和越南、美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均不屬此系,亦未予統計。

  次子:伯四郎,遷武平縣象洞河坊水寨開基。生二子:長萬一郎;次萬二郎。這一系又有分遷到江西贛州東門口關刀坪。

  三子:伯六郎,武平東留鄉。

  四子:伯九郎,其子孫多居中都四個村,也有分遷武平桃溪、四川省的富順縣。還有分遷到本縣臨城的張灘、官莊的德康、湖洋的寨背,至於居住在臨江鎮的何姓人建國前多為武平象洞人及本縣官莊人,原先是經商。建國後因工作關係入城建房定居者,則東、南、西、北四路都有,甚至南下幹部、粵東幹部中的何姓人都有了。

  何姓是華夏大姓之一,按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的《新百家姓》統計,以人口多少為順序,則何姓列為漢族100個大姓氏中的第17位。筆者在閱讀《中華百家姓氏詩詞選讀•何氏卷》(四川達州市難得書畫院主編)時,對作者籍貫進行了分析,發現該卷197位現代何氏詩詞作者中,分屬全國28個省(市、區)的137個縣(市、區)。何氏家族真可謂族繁地擴。據新編《上杭縣誌》(卷三)的統計,全縣在1987年的何姓人口為1219戶的6236人,分佈在全縣14個鄉鎮的27個行政村中,按人口也居17位。中都是全縣何姓人居住得較多的一個鎮,分佈在羅溪、蛟騰、瑞香和長徐等四個行政村。(來源:客家風情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