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譚元亨:廣東客家文化研究全國領先,後繼乏人堪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08 15:18:38  


譚元亨教授在接受專訪。
  中評社廣州10月8日訊 作為國內最大的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譚元亨教授的成就可說已經很不小。他是第一位出版《客家文化史》,系統介紹客家文化形成發展的專家;他出色地編輯出版了《華南兩大族群的文化人類學建構——重繪廣府客家的文化地圖》;在他的十二卷文集中,著有《客家魂》四卷本、《老圃》等六部長篇小說,此外,還有一批客家研究專著……近期,由他主編的我國第一部省級客家史研究成果,150萬字的《廣東客家史》也即將要出版了。日前,記者在他的寓所專訪了這位衣著樸素、仿似鄰家阿伯的博士生導師,請他介紹了自己近年來客家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見解。

  記者:譚教授,我們知道,早在1999年,您就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立了全國最大的一個客家文化研究所。當時為何會想到要成立這個研究所?到如今,研究所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又取得一些什麼成就?

  譚元亨:當時,華南理工大學的老校長劉煥彬,他是興寧客家人,對客家文化研究很有興趣,他知道我在這方面有一些成果。我們在幾次會議中見面,他就提出讓我到華工牽頭成立這麼個機構,我也就同意了。

  成立研究所,華工領導在經費及各個方面方面是非常支持的。但是畢竟是在一個工科院校搞文科,可能也存在一些認識理解上的不足吧!像工科的項目一做就是幾百上千萬,我們這個項目當時成立之初經費是5萬元,後來出書也撥了經費出版。研究所當時除了我,還請了五、六個學者,但都是兼職的。研究所成立兩年之後也就是2001年,我們的《客家研究文叢》就出了第一集,共三本書,而且很快就申報成功了國家十五重點規劃圖書。目前,我們的《客家研究文叢》已陸陸續續出版了40來本,內容包括客家文化研究和客家人物傳記等,今年還會有十幾本出版,我們的目標是向100本邁進,相信很快就能實現。

  記者:廣東的客家文化研究現在在全國處於什麼樣的水平?

  譚元亨:廣東客家文化的研究在全國是處於領先地位的。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開創了全國客家學研究的中大教授羅香林。廣東客家人口在全國最多,廣東在客家文化研究方面的人也是最多的,光是在中大、華師、華工、外語外貿大學這四所大學裡,搞客家文化研究的就有20多人。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這批搞客家文化研究的人年齡都比較偏大,年輕人搞客家文化研究的很少,我很擔心後繼無人啊。今年,我帶了一個專門搞客家文化研究的博士生,這在全國也是第一個吧,但可能也只能帶一個了。因為按規定,我的年齡過兩年也不能再帶了。

  記者:有人認為,崇文重教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您認為這種說法準確嗎?它又如何與其他民系區分開來?

  譚元亨:崇文重教應該說是客家文化的本質之一吧。如何與其他民系區分,舉個例子,客家人有“公田”或叫“學田”的一種做法,就是將族裡的一部分田地作為公用,拿出來專門供族裡的小孩讀書上學用,而且是不分貴賤,胡耀邦當年就是靠“公田”上的學。這種做法在其他民系裡是很少見的。

  客家人從漢代獨立分出來以後,受漢民系的影響就沒那麼大了,比如,其他民系直到解放前,婦女都一直裹腳,而客家婦女從宋代起就不再裹腳。

  客家人的“特立卓行”在戰亂的年代更為明顯,中國近現代史上,廣府人做商人的比較多,而客家人在軍事、文化、政治方面出的人才比較多,解放前中山大學有一半學者可能是客家人。

  記者:您認為,這個“客家魂”應該是什麼?

  譚元亨:我理解的“客家魂”,應該更是一種永不滿足、永不停止探索腳步的精神。客家人身上似乎有著漂泊的因子,客家有句俗話——“走得出去是龍,走不出去是蟲。”他們即使到了沿海也會往外走,走到世界各地,去追求更好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梅州作為一個山區,會與江門、潮州一樣,能成為廣東三大僑鄉的原因吧。

  記者:去年,您出版了《客家文化史》,它能否作為外人系統了解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形成發展的窗口?

  譚元亨:可以的。到現在為至,在國內比較系統的、完整的呈現出客家文化的,《客家文化史》還是第一部,國外就更沒有,我在這本書裡提出了這些年來研究客家文化的一些新見解、新發現。

  記者:能不能簡單給我們介紹一下?

  譚元亨:一個觀點,還是我在武大讀作家班時形成的——過去講三、四世紀發生的世界民族大遷徙,都只講到因匈奴的西進入侵,而引發的歐洲大陸民族大遷徙,沒講到當時在東方發生的大遷徙,這是不完整的。因為當時匈奴的南進入侵,還造成東方的民族大遷徙。東部的民族大遷徙從自稱為漢王的匈奴人劉淵那時的河套、西安、洛陽地區往南,經過大別山直到江南這一帶,最遠的遷到了廣東。這一次大遷徙,到廣東的人還是比較少的,大量的留在了江南一帶,這就是世界民族大遷徙的東方部分。現在很多世界史的著作再說三、四世紀世界大遷徙,已經把東方部分包括進去。

  我在書中還提出了一個較新的研究成果——客家人近代史上的六次崛起。

  一是客家人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的祖籍在梅縣,居住地就在客家地花縣,起義的是桂平也是客家人聚集地,幾乎所有的將領都是客家人,他們一路打到湖南、天京(今南京),提出了一個口號“本地客家總相同”,積極發動當地民眾,協調關係。

  二是戊戌變法。“六君子”中的劉光第是客家人,據梁啟超後來的記述,劉光第在被斬首時,頭飛掉了,身體還伫立不倒。戊戌變法當時在北京除了光緒皇帝外,並沒有獲得更多支持,反而是在湖南得到了更多的響應,湖南當時建郵局、修鐵路、辦報紙……維新運動開展得很紅火,主要是因為兩個人的大力倡導,一個就是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也就是陳寅恪的祖父;另一個就是當時的湖南布政史黃遵憲,兩人都是客家人。戊戌變法失敗後,陳寶箴被慈禧太後送白綾賜死,黃遵憲因各國公使力保才幸免於難。湖南新政還影響了後來的黃興、蔡鍔、毛澤東等人。

  三是辛亥革命。領導孫中山、廖仲凱、鄧演達、張民達等是客家人,當時的興中會、同盟會一半以上會員都是客家人,支持辛亥革命的海外華僑大多是客家人。他們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支持。

  四是紅色土地革命。廣東的南雄、大埔、饒平是中央蘇區縣,閩西的幾個縣,贛南地區,可以說客家大本營都成了中央蘇區的根據地,紅軍長征走出去的8萬紅軍中,有5萬人是客家人。

  五是抗日戰爭。共產黨的3支抗日隊伍――八路軍的朱德,新四軍的葉挺,東江縱隊的曾生,3個領導人都是客家人;國民黨10大戰區中,有6個戰區司令官是客家人,像薛岳、張發奎等。

  第六就是當代客家學研究的復興,包括客家文學、客家民俗、山歌、客商等的研究。

  記者:譚教授,我們知道,您還是建築學方面的專家。我們曾經參觀過河源的蘇家圍,據說那也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前有池塘,後有竹林,您能否給我們解釋一下它的布局?

  譚元亨:客家圍屋講究前面有半月塘,後面是風水林,將圍屋當作“胞衣”一樣的保護起來。講究得水、藏風,這樣才能聚氣,才能興旺發達。其實客家建築文化又是一個宏大的課題,我們未來有機會可以和大家進行專題探討。

  來源:人民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