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客家人的飲食特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4 11:12:48  


  客家飲食的特色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素、野、粗雜的傳統吃法。

  (1)吃素。客家對吃素有兩種理解,一是不吃葷,二是沒油吃。不吃葷的“葷”指肉類或動物油,沒油吃的“油”兼指植物油和動物油。客家人吃素少數屬於主動行為,多數屬於被動行為,即艱苦的生活條件逼得你不想吃素也得吃素。

  吃素是我國的一種文化傳統。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就是一個崇尚素食的代表人物。他很少吃葷,甚至很少吃植物油。陸游寫過數十首咏嘆素食是詩,他不僅認為“菘芥、稻梁”之類的飯菜好吃,而且還感到吃素可以養病健身,益壽延年。

  想不到,客家人吃素正暗合力量科學道理。西方一些國家出項肉、蛋類食品被冷落,而以土豆為主的蔬菜和纖維豐富,特別是有防癌和避免動脈阻塞作用的食品,成為搶手貨。看來客家人因生活條件窘困造成的被動吃素的行為,倒是“因禍得福”了。

  (2)吃野。先秦以來,我國人民便有“吃野”的文化傳統。這裡所說的“野”,住要指野菜、野果、野味。“野”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新鮮、無污染,這正是營養學家所提倡的。據說,我國野菜有300多種,不僅有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而且營養成分高於常見的蔬菜。野果的品種和營養成分也很豐富,如沙棘果的維生素C含量就比常見的水果高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還有多種人體必須的元素,長期食用可以益壽延年。至於野味則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客家居域多為南方的山區和林區,野菜、野果、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這都為客家人“吃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3)吃粗和吃雜。客家人向有吃粗和吃雜的文化傳統。以糧食而言,稻米是主食,其他包括番薯和芋都歸為雜糧之屬。過去沒有電,也沒有碾米機,把米脫殼加工成精米破費時力,因此吃糙米的現象十分普遍。在菜肴方面其實也不算粗,要說有點兒粗的話,似乎也是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即菜名不夠文學化,菜形不夠藝術化,菜料不夠“貴族化”,菜款不夠複雜化。“不夠”不等於沒有,只是“稍遜風騷”而已。客家人尤其喜歡吃內雜,即禽畜的內臟,即使是充滿腥氣,人們不屑一顧的牛的內臟,也不例外。而且由於烹調得法,甚至能做出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參加國家的名菜譜指列。吃粗吃雜,不挑食,不偏食,有益於平衡營養,有益於身體健康。

  客家飲食習俗反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觀念。其一儉樸好客,客家人平素飲食節儉,不事奢華,而待客則十分大方,講究“六碗八盆十樣”,菜肴實惠量足,盛器多用盆、鉢、大碗,有古民遺風;其二尊老知禮,客家人設筵用八仙方桌,依輩份排座次,席間禮規繁多,吃雞以雞頭敬老,上座留空位於已故先祖,以示敬禮,席間小輩給長輩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雞,有“無雞不成筵”之說,既取“雞、吉”諧音,又取雞為掌管人間吉祥之鳥之意,過年吃“團圓飯”,元宵吃湯丸,都為取“團圓”的好兆頭。(陳鴻飛)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