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故紙堆”事關客家文化傳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12 15:38:46  


  文化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動力,梅州是聞名遐邇的 “文化之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承載上千年的客家歷史文化傳統,曾經英才輩出、人文薈萃,由此留下汗牛充棟的翰墨和著作,有力地延續和豐富了客家人文精神的內涵。明清以來,客家先賢留下繁富的地方歷史文獻,為文化之鄉作了最好的注腳,因此,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故紙堆”,實在是做好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

  日前,記者走訪相關部門,查閱資料,就梅州地方歷史文獻的保護、開發現狀進行專題調查,介紹所見所思,以待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和對保護開發的進一步支持。

  地方歷史文獻存量不小

  梅州眾多的客家先輩出於立德立言的理想,著書立說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其中不乏大家巨制。儘管經過歲月風雨的洗禮乃至政治動亂的劫難,梅州在人文領域的地方歷史文獻保存量依然可觀。

  梅州市劍英圖書館是目前我市館藏地方歷史文獻最多的單位,該館對地方歷史文獻(又稱客家文獻)的定義是建國前梅州人所著或描寫研究梅州的古籍。本報道所調查的地方歷史文獻也以此為範疇,而不包括舊檔案。在該館保存的3萬多册古籍中,除地方建國前舊期刊外,地方歷史文獻有300多種,內含李士淳、宋湘、吳蘭修、李綉子、溫仲和、黃遵憲、胡曦、丘逢甲、丁日昌等先賢的著作,其中一些地方文化學者的著作由於未曾再版,在世間保存稀少乃至成為孤本。據市劍英圖書館館長鄔巧容介紹,該館的古籍館藏量在全省位居前三名,僅次於省中山圖書館等單位。

  記者還先後走訪了大埔、五華、平遠、興寧四家縣級圖書館,以及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圖書室、市方志辦資料室、梅州中學圖書館等單位,發現這些圖書館、室的地方文獻保存量,匯合在一起頗為可觀。如據興寧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該館的古籍擁有量在兩萬册左右,內含相當數量的地方文獻。梅州中學圖書館雖然是個學校圖書館,但作為百年老校,同樣珍藏不少古籍和地方文獻,記者粗略檢視就發現,該館藏有 《光緒嘉應州志》、《李二何先生文存》、古直的《客人對》、張繼善的《梅縣歷代鄉賢事略》等珍貴的文獻版本。

  保存保護的狀態有待改善

  雖然我市的地方歷史文獻為數不少,但以文化之鄉的歷史美譽衡量,仍不值得沾沾自喜。如百年前《光緒嘉應州志》的《藝文》錄入的客家先賢尚存著作,部分像李士淳的《古今文範》等如今難覓蹤影,是否留存人間已成疑問。1964年,梅縣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目錄裡尚有宋湘、溫仲和等先賢的鄉試朱砂考卷印本,而目前市劍英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目錄裡已無相關記錄。從中可看出,地方歷史文獻隨著時間的推移,存在湮滅和流失的現象,保存保護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從保存的條件看,市劍英圖書館的地方歷史文獻的保存最好,實現全天候恒溫恒濕,設置樟木書橱防蟲防蛀,書庫位於整座建築中部的三樓,通風且避免太陽的暴曬。記者所走訪的縣級圖書館,大都限於財力,基本未能實現恒溫恒濕保存,多數甚至無法購置樟木書橱,只能通過放置樟腦丸防蛀,如五華縣圖書館還存在放置書橱少及場地比較狹窄的困難。梅州中學則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購置一批樟木書橱存放古籍,但由於現在的圖書館建於一面水塘上,且坐西向東,早晚易受太陽暴曬,存在遇高溫易受潮的先天不足。

  我市地方文獻古籍的保護也未如人意。很多古籍經過上百年時間,出現脆化、蟲蛀、開裂,亟需修復,而梅州不論是修復的人才還是資金,暫時跟不上這一要求。另外,地方文獻古籍的歸類錄入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劍英圖書館的古籍和地方文獻目錄,主要還是1964年梅縣圖書館的編目,地方文獻尚有一個簡易的目錄。其他圖書館有幾家還沒有單獨的編目,極不利於古籍的保護和杜絕流失。不過有個利好的消息是,目前全國正在進行古籍普查,梅州市縣兩級的圖書館都在參與其中,正在借此機會,進行重新整理歸類編目。記者就發現劍英圖書館藏的蕉嶺文化名人鐘穎陽(子華)的著作混在古籍中,未被納入地方文獻目錄,鐘穎陽是進士鐘孟鴻之子,黃遵憲的親家,也是原廣東省副省長鐘啟權的堂伯祖。相信經過整理錄入電腦全國聯網,類似的不足會得以改進,地方文獻的保存保護將邁上一個新台階。

  文獻的整理出版更要加鞭

  地方文獻的保存保護不是終極目的,更重要的是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需要。這幾年市方志辦和市劍英圖書館都在征集新出版的地方文獻,其中市方志辦近年收集到4000至5000册地方文獻,記者觀察到,其中地方文獻古籍經整理出版的書籍只占了極少的部分,裡面又主要是族譜和個別先賢的詩文集,這說明對地方文獻的整理開發仍需重視和給力。

  梅州整理地方歷史文獻,雖然面臨財力不足,只要提高意識,一樣能閃現亮點,興寧市在這方面就走在前列。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興寧編輯出版的《興寧文史》就有意識把整理地方歷史文獻納入工作範疇。《興寧文史》先後出版胡曦、羅藹其、羅香林、羅斧月、何天炯、羅翼群、李潔之等人的著作專輯,其中羅香林的專輯還出版了3集。學者袁五鬆、王蔭平、羅香林等上世紀 50年代起在香港出版的《興寧先賢叢書》10册,從2008年起,興寧市政協和下屬的文史委將其中涉及文史的著作,進行斷句校點整理出版,歷經三年,至2010年底完成《興寧先賢叢書選錄》三册,共70多萬字。該書包括牧原和尚(何南鳳)、曾玉峰、羅清英、羅獻修、石咏竹、石娥嘯、陳炳章、胡曦、張天賦、吳熙乾等人的詩文和學術著作,此外還涵蓋歷史人物仇士良、羅孟郊、王天與的遺事考略。文獻種類包羅萬象,時代跨度從唐宋到民國,為傳承客家文化做了有益的工作。

  除了興寧,其他縣區在整理地方文獻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如蕉嶺曾校點整理出版黃香鐵的《石窟一征》,平遠曾校點整理出版清版《平遠縣志》。文化名人輩出的梅縣,上世紀90年代初,由程志遠等經手,在政府和旅外鄉賢的支持下,曾先後校點整理出版《康熙程鄉縣志》、《乾隆嘉應州志》、《陰那山志》,但有關工作後來又沉寂下來。

  客家地方歷史文獻的保存和傳揚,一些民間熱心人士和文獻作者後人的努力值得褒揚,如印尼華僑張洪鈞出資重新影印 《梅水詩傳》、《海國公餘輯錄》、《海國公餘雜著》,對擴大客家先賢的詩文流傳,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些人士對前人著作的整理出版努力值得肯定之餘,也要看到,由於個人學術水準支撐上的不足,在斷句校點、糾錯上,往往難盡如人意,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有關部門,尤其是文化部門的組織、協助,顯得非常重要。像廣東省系列出版的《嶺南文庫》、潮汕地區推出的《潮汕文庫》,政府的人才支持、財力支撐,顯得必不可少,經驗很值得梅州在整理地方歷史文獻時借鑒。

  (來源: 梅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