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與粤澳經濟和空間一體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0 16:21:48  


  廣東與澳門歷史上存在著許多牢固有力的經濟和空間關係,故素來粤澳或省澳、穗澳並稱。但過去由於兩地的社會制度、行政邊界、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不少人把澳門與廣東尤其是與珠江三角洲空間關係看作是一個互動外部條件,而不是看作同一地理區域内空間聯繫上的區别。1999年澳門主權回歸,澳門特别行政區成立,“一國兩制”實施,從政治上保證了粤澳各種關係的順利發展,尤其是經濟一體化進程和配置。而後者的建立和繁榮,又使其他各種關係更加牢固,從而為保障粤澳經濟和空間的良好結合和區域協調與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澳門回歸的歷史性轉變

  澳門主權回歸,不但徹底洗刷中國人民差不多四個半世紀以來所蒙受的恥辱,開闢了澳門歷史發展新紀元,而且在粤澳地區關係上也由於實現以下轉變而揭開了新的篇章。

  第一,從主權治權分離到回歸統一。主權和治權本來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概念,但由於特定歷史背景,在澳門造成了兩者的分離。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同時宣告了葡萄牙對澳門殖民統治的結束,其治權也作為主權一部分回歸中國,從而實現了兩者的統一。這樣澳門得以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内,與内地省區一樣,都在同一個中央政府領導下,按照國家和民族最高利益同時結合自己特點進行治理。這不但保持澳門穩定與繁榮,而且是未來發展的強大的政治保障。

  第二,政權性質從原來殖民主義加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主權内存在的資本主義政權。澳門主權回歸,殖民統治結束,標誌著澳門從葡萄牙自稱“澳門省”,“澳門海外省”轉變為社會主義中國主權下一個實行資本主義的特别行政區;從澳門聽命於葡萄牙政府轉變為服從中國中央政府但又保持高度自治;殖民主義政權的鏟除,使澳門同胞從被殖民主義奴役、被異族壓迫的地位轉變為“澳人治澳”、當家作主、揚眉吐氣的主人翁地位。這將極大地激發澳門同胞的愛國主義熱情,為澳門繁榮昌盛作出更大貢獻。

  第三, 澳門主權回歸使原來因主權與治權分離而造成的各種障阻完全消除,澳門與内地的各種關係從阻滯變為順暢,並將得到根本改善,從而大大有利於各自發展。

  第四,澳門特别行政區成立,使粤澳從原來民間自發的交往為主轉變為以官方、有組織的多方面、多層次交往為主,民間交往居於次要地位。民間交往無論在規模和速度等方面都難以與官方交往相比擬。後者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自不待言。

  第五,作為直轄於中央的澳門特别行政區,在我國單一制國家中,它是一個政治地位相當於省(區)或直轄市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對於中央,它是下級對上級的關係;對於内地各省區或直轄市,它是伙伴、兄弟的區域關係。這恰如原廣東省省長朱森林對日本NKH 讀者說的:“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後,廣東與香港將是兄弟省區關係。……雙方關係更加密切”。後來事實證明,香港與廣東關係確實如此。這種關係,對澳門也同樣適用。這是澳門與内地政治空間一個重大轉變,必將產生巨大的區域效應,加速粤澳區域發展。

  第六,實現我國社會基本制度從單一制向“一國兩制”轉變。澳門基本法規定,在澳門特别行政區内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享有高度自治權。即我國内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國家制度主體,也是原來的單一制度,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我國國家制度上屬非主體。按照澳門基本法規定,中央各部門、各省市與澳門特别行政區交往和合作,要在“一國兩制”和按基本法原則進行,不可干預特别行政區自治範圍内的事務,不但澳門人要遵守基本法,内地人也要遵守基本法。這樣在我國範圍内實現從單一社會制度向兩種社會制度共存轉變。在目前條件和國際形勢下,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增強,現代資本主義還具有頗強的生命力。澳門恰利用這種條件,自70年代以來,擺脱了過去經濟困難,實現了經濟騰飛,有些研究澳門的經濟學者說,澳門也是亞洲一條小龍。另外,澳門雖小,在廣東的作用儘管不能與香港相提並論,但卻是香港所不能代替的,特别是在旅遊業和與拉丁語系地區的聯繫方面,澳門具有明顯優勢。而社會主義内地也需要吸收、利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加速自己發展。所以雙方共存在一個主權之下,能相互依存,互補互利,共同發展。這種關係對於與澳門陸上相連的廣東,比其他任何一個省區都更為重要和有利。故鄧小平說:“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内地還要造幾個‘香港’。就是說,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要更加開放”。自1992年鄧小平提倡在内地多造“香港”以後,一時成為熱門話題。毗鄰香港的深圳固然要造“香港”,連遠在東北的大連也要造一個“北方香港”。可見“香港現象”作用之大,區域效應之廣。但鄧小平說的多造幾個“香港”的精髓是要學習、借鑒香港發展成功經驗和長處。既然如此,那麼用鄧小平講話精神看待澳門也是必要的。這也說明“一國兩制”對處理類似香港和澳門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是符合中國國情和當今世界形勢,是一項卓有遠見的明智之舉。

  第七,澳門與内地從過去隔閡、紛爭甚至對抗關係將在回歸後統一主權下走向互諒、互讓、互助、互補的新關係,從而為減少内耗,發揮各自優勢,建立新的區域合作關係和經濟空間優化組合與佈局,增強經濟綜合區域效應,為澳門與内地經濟躍上新台階創造條件。

  這些轉變,將給内地特别是廣東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因此,江澤民主席不久前曾對廣東省人大代表說,廣東必須對港澳回歸作出更大貢獻。這是廣東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廣東又是可從港澳回歸中得到許多回報,促進自身發展。

  2、改革開放後粤澳經濟與空間關係的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粤澳經濟與空間關係已進入一個新階段。主要表現包括物質、能量和信息等在内地流動程度和規模都超過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具體表現在廣東尤其是在包括港澳在内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已經建立起含港澳的城市數量和規模、人口比重、功能分工在内的城市網絡;農業比重下降,創匯農業勃興;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轉化,重化工業和鄕鎭工業日益發達;外向型第三產業異軍突起的產業網絡;關係日趨密切的陸海空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供水、供電、敎育、人才與科技流動、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網絡等。故不少中外學者已把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一起加以研究,制訂珠江三角洲發展規劃應把港澳包括在内,否則地理概念不完整。基於此,一些學者提出建立以港穗澳為中心的華南經濟區;也有人從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和模式中得到啟迪,提出並論證“港澳珠(珠江三角洲)經濟一體化的構想”;美國斯坦福國家研究所有人認為:“華南經濟區在逐漸形成”。而廣東省1995年在制定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各項規劃中則充分考慮港澳地區的作用。如在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群規劃中,不但將香港和澳門分别列入該經濟區的節點軸線發展體系的兩個端點之一,而且將深圳與香港、珠海與澳門分别作為一個城市整體,分列入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東岸都市區”和“西岸都市區”範圍。而在此之前,著名經濟學者王琢在構建“大香港”開放經濟圈中寫道:“2000年前後,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必將逐步發展為相互聯繫更加密切的城市群。這個城市群必將在實際上發展為深、珠、澳開放經濟圈。國内的商品進出口和經濟的技術交流活動,踏進這個開放經濟圈就直接進入了國際市場,深珠也必將同港澳一樣,成為國際市場的組成部分”。這些構想或預言,將繼香港回歸、香港特别行政區成立後的澳門回歸、澳門特别行政區的成立而得到進一步驗證和實現。

  3、回歸後粤澳經濟一體化和空間結合

  有人預言,21世紀將邁向全球經濟一體化。這個趨勢或大局將以粤澳經濟發展為一個典範。因為雖然澳門回歸後仍然繼續實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但業已建立起來的粤澳經濟關係已有相當牢固基礎,各種經濟網絡一直在運行。當妨礙兩地交往的政治障礙拆除以後,其經濟關係將日益緊密,彼此交往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淡化經濟邊界,擴大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建立自己的經濟腹地、產品銷售市場和產業佈局用地。況且經濟發展和交流有自己的規律,它是不受行政區界限制,最終是按經濟區來組織和運作的。所以澳門回歸後對内地經濟依賴程度祇會加強而不會削弱,空間尺度祇會擴大而不會縮小。其空間首選指向當然是有著唇齒相依關係的廣東,特别是珠江三角洲,而不可能是其他省區。雖然對粤澳經濟一體化的看法還有不少分歧,而且事實上也有很多限制性因素,但它作為經濟地域組織的一種形式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空間過程和發展趨勢,也是一個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其理由有如下數端。

  其一,粤澳經濟和空間一體化,這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即使在内地與澳門相對隔膜的年代裡,廣東與澳門之間仍保持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傳統力量、民族感情力量、血緣力量任何時候都不會中斷,更不會泯滅。當妨礙它們交往的政治障礙進一步掃除以後,粤澳之間的各種交往必將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就像1997年香港回歸一樣,粤港之間的交往比過去更加順暢、頻繁和有效。

  其二,經濟一體化是粤澳經濟發展的共同需要。澳門是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土地嚴重不足,自然資源貧乏,通過經濟聯合,得到内地豐富的土地、勞力、自然資源和廣大市場。而内地則可從澳門得到急需的資金、技術、信息和假道澳門走向國際市場。粤澳地域上聯成一片,為這種區域經濟互補提供了極大便利。

  其三,關於澳門基本法有一個基本政策,即保持澳門的繁榮和穩定,保持現有社會制度、經濟地位不變。這就為澳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比現在更為優越的投資經營環境,從而有效地堅定、加強投資者的信心,增加澳門對外資的吸引力,肯定有利於經濟持續增長和繁榮。另一方面,澳門回歸後,它背靠大陸為依托的優勢將得充分的發揮,與内地的經濟聯繫將更加廣泛、充分而有力,無疑為自己經濟繁榮提供有力保證。這種經濟互相推動的空間過程和佈局基地,除在澳門本身以來,主要在廣東核心珠江三角洲。所以澳門納入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範圍不但完全有必要而且有極大的可能。已被任命為澳門特别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最近對傳媒說:“珠江三角洲與澳門在地理上、歷史上就有很深的淵源,可以說澳門離不開珠江三角洲。從發展上來看,澳門、香港、廣東已經在某一程度上融合起來,一步一步走向一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的體系”。他還說“雖然澳門是一個特别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但從多方面來看,如何配合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利用珠江三角洲優勢的這個課題,起碼在中期短期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合作最好的地域組織形式當然是組成經濟一體化的經濟區,也是它發展的必由之路。如果說過去這僅是一種預測的話,那麼在澳門回歸、特别行政區成立之後完全有可能成為現實。香港回歸後經濟繁榮和穩定,特别是經受住去年亞洲金融風暴侵襲的考驗,充分顯示了香港基本法的保障作用,這無疑為澳門回歸後的繁榮和穩定,提供最有力的證明。

  其四,改革開放近20年來粤澳卓有成效的經濟合作所提供的成功經驗,可作為進一步發展這種關係的借鑒。

  在投資投放上,澳門厰商在廣東投資設厰相當普遍。僅1987—1990年,澳門在廣東的投資項目達823個,實際投資額2.66億美元。與此同時,内地對澳門的投資也迅速增長,中資投資企業達數百家。在澳門銀行業中,中國銀行的營業額佔30.8%,存款量佔39.09 %,貨款額佔28%,遥遥領先於其他銀行。近年,這些數字又有較大增長,顯示澳門與内地在融資方面不可分割的地域關係。

   在雙邊貿易上,澳門與内地的關係也很密切,1979—1990年間,雙邊貿易總額由5.4 億澳門元增長至28.1 澳門元,增長了4.2 倍;澳門自内地進口值由5.3 2億澳門元增長到21.94澳門元,增長了3.14倍,澳門對内的出口值也由0.03 億澳門元增長到6.16 億澳門元,增長了204.3倍。在1986—1991年間,澳門自廣東的出口累計達3.28 億美元,澳門自廣東的進口累計達9.47 億美元。

  在交通網絡配置和客貨流上,澳門與廣東,特别是與珠江三角洲西部已經並正繼續形成一體化格局。在水運方面,1985年澳門與内地直接通航的有14條航線,到達港口14個,其中8個在廣東,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包括廣州、佛山、江門、中山、斗門、珠海、太平,還有汕頭等。在客運方面,主要有澳門-廣州、澳門-江門兩條航線。1981年客運量為11萬多人次,1985年增至32萬多人次,1992年又增至37萬多人次。在陸運方面,澳門與内地交通實際上發生在與珠海和珠江三角洲之間。每天從澳門開往香洲、石歧、小欖、大良、廣州、佛山、西樵、肇慶、新會、江門、台山等地班車川流不息。1996年出入澳門關閘客車為217226輛次,1994年為265521 輛次,增加了22.2 %.而各種車輛出入關閘總數,從1978年的71735輛次到1994年1207387輛次,增加了15.8倍。1990年平均每天客流量為3000人,全年為108萬人次,顯然這個數字現在已經大大落後了。而1997年10月正式動工的廣珠鐵路、縱貫南海、順德、鶴山、江門、新會、斗門、珠海7市1縣,共23個車站。然後一線延伸到珠海高欄港,一支線逕入澳門,並在澳門機場及九澳港附近設終點站。這條鐵路極大地改善珠江三角洲西翼交通,就像廣深鐵路對廣州、香港的作用一樣,克服廣州和澳門空間距離,將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帶動沿線地區經濟振興。在建中的廣(州)珠(海)澳(門)高速公路和伶仃洋大橋,將成為珠江三角洲另一條交通大動脈,大大縮短澳門與珠江三角洲西翼之間的距離,並使之納入澳門經濟腹地。在空運方面,1995年竣工的澳門國際機場,更是澳門經濟發展的一件盛事,不但為澳門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因為它與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航空協議和保持往來,而且也由於澳門機場與附近的珠海、佛山、惠州、深圳、廣州、香港等機場相互優勢互補而達到經濟和空間的更高層次的一體化。

  在文化上,澳門與香港相比有其特色。它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對廣東影響歷史早,特别是對珠江三角洲西部影響更深刻,且澳門與拉丁語系國家和地區聯繫多而深廣,在我國還沒有哪個地區能與澳門同日而語。由此發展起來的澳門文化更具多元性和兼容性。這反映在旅遊上澳門享有“東方蒙地卡羅”之稱,博彩業為其經濟支柱,也是一個文化窗口。澳門旅遊業的國際性與澳門城市空間狹小、缺乏發展餘地形成尖銳矛盾。僅1989年澳門遊客達560萬人次,超過當地人口的10倍。近年澳門回歸前,澳門旅遊風靡廣東各地,遊客劇增,1999年上半年達360萬人次,對澳門環境的壓力甚大。為此,珠江三角洲豐富土地及其他自然、人文旅遊資源恰好彌補澳門這些方面欠缺,促使兩地在這方面的經濟和空間上結合,以謀取最佳的效益。

  在其他資源的配置使用上,澳門由於集雨面積小,不能興建大型蓄水庫,水源主要來自珠海市,自身貯水量不足需要量的10%。隨著澳門人口增長,需水量將繼續增加,對珠海市水源的依賴進一步加強是必然的。澳門電力不足,而耗電量增加甚快,不得不依靠廣東電力。1984年澳門電網已併入廣東電網。廣東電網供應澳門電力的一半左右。雖然澳門也在發展自己電力生產,但與廣東電網的關係並不會由此而改變。

  此外,澳門與廣東在電訊、防洪、環保、科技、敎育、治安、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廣泛和密切。例如近年粤澳在聯手打擊跨境犯罪方面就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受到澳門居民贊賞。澳門回歸後,有強大的内地為後盾,澳門治安將更有保障,

  這些都顯示,粤澳經濟協作將形成“1+1>2”的綜合優勢。在經濟十分活躍的亞太地區中,粤澳經濟將會走向一體化,成為亞太地區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這個經濟一體化的空間組織形式,即為成長發育中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它也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區和即將成立的澳門特别行政區在内。這樣一來,粤澳經濟一體化不僅對保持珠江三角洲、廣東乃至華南的經濟繁榮起重要作用,而且對中國參與亞太經濟區域合作也有重要意義。因為粤澳這個由不同政治制度構成的經濟合作區域與過去或現在出現的各種經濟合作區域有顯著不同。這是粤澳雙方自發形成,各方經濟都亨有獨立性和自由性,各種生產要素及其流動組合,以及機遇的獲得,不僅對區内平等,對區外也是一樣平等的,所以它們的經濟具有外向性與擴張性特點。隨著以粤港澳為核心的經濟合作地域範圍不斷擴大,它們產生的經濟流動將不斷向外傳播,逐步擴展到廣東全省、整個華南經濟圈以及東南亞,進而有可能在亞太地區首先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這對我國及亞太其他各國和地區實現區域經濟合作都有借鑒意義。

  4、餘 論

  可以預料,澳門回歸必將給粤澳經濟與空間一體化帶來生機和活力,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它所產生的重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推動兩地區域進步也是無可置疑的。但也不能不看到,澳門與内地所實行的畢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制度,兩地在行政、立法 、司法等政治方面,在所有制形式、關税、金融、貨幣等經濟方面,在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社會形態等方面仍有很多差異,所以未來粤澳關係的發展肯定會在以上各方面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使之不可能無限度地升級和延伸。但祇要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因勢利導,同時借鑒香港回歸後的成功經驗,粤澳經濟與空間的一體化將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

  (作者:司徒尚紀 原載《熱帶地理》第19卷第4期,1999年12月,合作李燕)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