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的歷史文化特色與旅遊開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0 16:30:45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進入重要階段的標誌。而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眾多的人文勝跡,而且還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之地,擁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和很高知名度,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寳貴財富。1982年國務院在公佈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通知中指出:“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運動和發生重大歷史事件的重要城市”,並強調“保護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對於繼承悠久的文化遺產,發揚光榮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敎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都有著積極的意義”。1994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肇慶成為我國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廣東這次與肇慶同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還有佛山、梅州和海康(雷州)。連同以前批准的廣州和潮州,廣東全省也祇有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全國則總共有99座。此外,1991年在廣東還有揭陽、海豐、東莞、惠州、羅定、平海、佗城,以及同為國家級的以上6座名城,共有13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必須追述的是,1986年作為“中國地理叢書”之一,陳橋驛主編《中國歷史名城》收入全國50座城市,廣東僅收入廣州和肇慶作為廣東歷史名城在全國的代表。可見在我國歷史文化名城體系中,肇慶位居最高一級之列。這是肇慶古城的一項殊榮,也是一項無形文化資源和財富,值得珍惜和重視,並以此來認定城市性質、規劃和建設城市的一個方向和基礎。

  歷史文化名城的支柱在於它的歷史文化,這不僅僅指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還包括歷史名人、文物和種種文化精華等。肇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文明淵源之深遠、文化價值之珍貴為嶺南罕見。繼承、發揚和開發利用肇慶歷史文化遺產,正如城市新興建設一樣,也是衡量城市現代文明成就的一把尺度。筆者以為,肇慶名城歷史文化主要特色有以下數項。

  1.有機結合山水文化 山水作為自然景觀本身不屬文化範疇,但人類適應山水環境所採取的方式,開發利用山水資源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即為山水文化。肇慶城外附近有鼎湖、北嶺、鷄籠、羚羊、龜頂諸山,發育了千姿百態、不可勝數的各種地形,尤以岩溶地形著稱。城西、城南和城東為西江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環繞。峽谷以水深壁陡、形勢險要馳名。肇慶歷為高要縣治,縣得名於附近有高要峽(即羚羊峽),高要一說為高峻而險要。三榕峽後即城北舊有西江支流,後淤積為湖,即今水域廣達6.5平方公里的星湖。自北向南風景剖面上,山脈——湖泊——河流渾然一休,相映交輝,名城鑲嵌其間,形成一組組風景結構合理、色彩和諧、景觀互補的風景區。肇慶由此享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美稱。這些山水經歷代裝點經營,已大部分被改造為獨立景點或組合的風景區,寫入地方文獻或為文人雅士吟詠。從明代起就有肇慶八景,山水構景為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例如明中葉就有北嶺秀台、崧台月霽(石室岩頂)、石室星羅、羊峽帆歸、白沙鷺聚、頂湖樵唱等。清末又改變為羚峽歸帆、瀝湖返棹、圭(龜)頂松濤、白沙觀月、崧台晚眺等。建國後,肇慶山水風景資源得到深度開發,1982年星湖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之一,後又開發建設了鼎湖山風景區。肇慶山水文化,不僅有歷代人民改造山川形勝的勞動成果,還有大量各個時代文化遺址遺跡等。例如,七星岩風景區内唐以來摩崖石刻就有531題,形成千年詩廊,反映肇慶歷史政治、經濟、軍事、商業、交通、水文、宗敎、敎育、民情風俗、災祥、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藝術、書法等價值。

  論廣東城市山水,雖廣州北有白雲、越秀,南有珠江,但其氣勢和組合不及肇慶山水雄奇和緊凑;潮州和雷州都有西湖,然沒有肇慶星湖水域那樣泓廣;佛山實無山,汾江已演變為一條小河,自不能與肇慶相比;至梅州城市風光之勝,主要不在於它的山水,故肇慶城市山水文化内涵之豐富、文化品位之高、開發潛力之大,在廣東各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堪為翹楚。

  2.城景平衡建築文化 肇慶城前身為高要縣治,初置於西漢。但漢唐高要縣治一般以為在今宋城東9里渡頭村。到宋代築城即選在今址,坐落在西江沿岸天然堤上,為適宜城市建設用地,靠山面水,極利於交通和軍事防守。由於當初城址選擇得當,利於城市發展,故千餘年來,城市中心位置從未移動,且歷為各級政區治所和軍事、經濟重鎭,說明古代肇慶人民對城市環境有深刻認識,掌握高超營城技術,獨具慧眼,選中這塊風水寳地。宋代所築城牆,歷史重修多達20餘次,現存城牆和城基周長達2800米,為廣東至今保護最好的一段城牆。古城按中國傳統營城形制規劃和佈局。在歷次修葺中,除重點在官衙以外,不斷增置堤圍,以及水陸交通、文化敎育、軍事攻守、倉儲、商業、祠宇、橋樑、民居、牌坊、吸排水、遊覽等公私建築和設施,使古城規模不斷擴大,功能日漸增多,成為西江重鎭。現存古城牆、高要學宫、梅庵等古建築,處處發展了歷史的眞實。而為了彌補山川形勢和人文風貌不足,歷代在城外修築了崇禧塔、元魁塔、閱江樓等古建築及其他風景園林,無一不體現嶺南建築文化風格。現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崇禧塔、閱江樓、梅庵、古城牆、高要學宫、文明塔等6處,屬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更多。披閱明清不同時期的肇慶府城地圗,可見城内外山川風物和人文勝景,構成一幅“城在景中”和“景在城中”平衡畫圗。明萬曆年間意大利耶穌會敎士利瑪竇久居肇慶,在他撰寫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見到抵禦西江洪水堤壩巋然屹立,高而堅固的房舍,城内外有很多樹木和園林。這僅僅是明代肇慶城市建築風貌一鱗半爪,而最能代表它建築文化特色的保存至今的那些古建築群及其空間處理技術,以及它們所反映的時代精神,大有發掘和可繼承之處。例如建於北宋肇慶梅庵殿大殿是嶺南現存最古老木構殿堂之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築界人士推斷其原為九脊殿,後改為硬山頂,前檐斗拱外施七鋪作單抄三昂,拱枋用串拱木貫緊固,歷經千年風雨侵蝕而不毁,殊足值得深入考察研究。僅此一項,即值得肇慶人民對古城歷史文化追憶和驕傲。

  3.精巧器藝文化 肇慶山川毓秀,物產豐饒,金、玉、木、石諸材俱備,能工巧匠代有其人。故取材於斯、製作於斯的器藝文化歷史悠久,聲名遠播,同為肇慶本土文化一項瑰寳。例如利瑪竇在談到中國人的機械工藝時寫道:“在他們中間大部分機械工藝都很發達。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原料,他們有天賦有經商的才能,這兩者都是形成機械工藝高度發展的有力因素。祇要提一下這些工藝中中國人的作法與我們工匠的最為不同的一些方面,就可以說明他們的多才多藝了。”這當然包括利瑪竇長期觀察的肇慶工藝業。如特產端硯、草蓆、工藝扇、牙雕等等。每種器物從取材、製作到使用、鑒賞都有一整套程式美和藝術美,反映出豐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端硯初唐已列為禮品,後為貢品,歷被詩人讚美,唐李賀“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詩句廣為流傳。端硯被視為我國“文房四寳”之珍品,其製作從採石、選料、雕刻、配盒到養、用、滌、藏、鑒賞等都有嚴格要求和多種講究,具有很高文化品位,故能成為當地一絕,聞名天下。其中精品為公私收藏,如唐代觀象硯,宋代蘇軾東井硯藏於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太史硯、抄手硯、古琴硯等為廣東省博物館珍藏,以端硯為題材詩書圗畫代代不窮,形成專業性“端硯文化”。

  肇慶地區盛產蒲草。草蓆生產有4千年歷史,以草細柔韌、紡織精美、圗案清晰、美觀大方為各階層人士喜愛。它雖為家庭副業產品,但富有地方藝術特色,同樣暢銷各地。此外,肇慶牙雕和工藝扇也具有濃厚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並多次獲奬,為名城文化增添異彩。

  4.多元共存宗敎文化和原始崇拜 肇慶歷史上長期為西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各路移民駐足之地,不但荆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與土著南越文化在這裡交流整合,而且域外文化也在這裡立足和傳播,在名城歷史文化各個層面上留下自己烙印。其中鮮明地表現自己文化氛圍和景觀的有各種宗敎文化和原始崇拜。可以說歷史上肇慶是一座充滿宗敎色彩城市,在這方面可與佛山相媲美。在這裡流行佛敎、道敎、伊斯蘭敎、天主敎、基督敎,至今仍有不少遺跡遺風,為名城歷史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唐六祖惠能高足智常禪師在鼎湖山興建白雲寺,宋建梅庵、明建慶雲寺。明清之際肇慶城内外寺宇多達百餘間,慶雲寺盛時僧眾千人以上,至今仍為嶺南重要禪林,所藏鎭寺之寳舍利子,為極其珍貴文物,在廣東僅慶雲寺和東莞資福寺有收藏。肇慶佛敎音樂,其唱腔與雷州半島佛樂相似,屬“内江腔”,風格古樸,情調莊嚴,感情起伏,氣氛神秘,與屬“外江腔“的廣州、曲江佛樂風格明顯不同,為肇慶佛敎文化一大特色。

  道敎在肇慶當地百姓和信徒中有較大影響,明清時城内外有元眞觀、應元宫、三仙觀、純陽仙觀、三聖宫等,各種齋醮活動興盛一時。建國後道敎日漸式微,信仰者寥寥無幾。但道敎是個多神敎,支系龐雜,一些歷史名人身後愛到供奉,被請進廟宇。這些神祇其實也可以歸入道敎系統。如七星岩石峒古廟(俗稱出米洞)所祀為縣人周氏塑像,鼎湖區沙浦鎭桃溪村何眞人廟,祭祀何眞人,廟碑存高要學宫,保存尚好。城内包公祠、包公收妖台、鎭妖井等也是人民紀念清官包拯所築,至今為遊人仰止。

  肇慶現有回民300多人,係明中葉和清初遷來。其人數在廣東僅次於廣州。回民宗敎信仰伊斯蘭敎,故肇慶為伊斯蘭敎在廣東第二個中心。過去城内有三座清眞寺,今祇剩城東和城西兩座清眞寺。每到伊斯蘭敎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等均在寺内舉行盛大活動。而清眞寺建築,有一套完善建築詞彚體系和符號,與城市結構體系有機地結合一起,為古城景觀增色不少。

  基督敎東方敎會之一支景敎在唐代傳入我國,據史書記載,唐黄巢起義軍圍攻廣州有12萬回敎、火襖敎和景敎徒被害。可見唐代嶺南已有景敎,但沒有留下多少痕跡。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利瑪竇從澳門進入肇慶傳敎,並建立仙花寺(俗稱番塔)即天主堂,被認為是基督敎重新傳入我國内地之始,肇慶也成為天主敎最早傳入我國内地的地區。利瑪竇居肇慶7年,在傳敎過程中利用地球儀、自鳴鐘、望遠鏡等實物和自繪地圗吸引群眾,在肇慶編纂第一部中文天主敎敎義著作《天主實錄》和第一部葡文華文字典《平常問答字義》,開近代西方文化在我國傳播之先河。利瑪竇在肇慶傳敎消息傳到歐洲,引起轟動,各國爭先派傳敎士到澳門,伺機進入我國内地傳敎。故肇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歷史比廣州還早。自利瑪竇之後,到清同治、光緖年間肇慶先後建立4間天主堂,至今尚餘2間,有敎徒300多人,已恢復正常宗敎活動。

  基督敎新敎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由英國敎士馬禮遜傳入廣州,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由廣州傳入肇慶。肇慶亦為基督敎新敎在廣東傳播較早的地區之一。以後在肇慶建有聖道會和浸信自立會,設多處會址和敎堂,體現西方建築文化風格。現肇慶有基督敎新敎敎徒80餘人,也開展正常宗敎活動,同時吸引一些新的追隨者。歷史上天主敎和基督敎新敎在肇慶創辦過中小學校、醫院和其他一些慈善事業,在西江防洪搶險、抗戰救護傷病員等方面都做過一些好事,但主要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一定作用,在名城歷史文化上佔有一定位置。

  肇慶除擁有完整敎義儀式和組織的上述宗敎以外,民間原始崇拜也有很大勢力。它們雖不屬現今意義上的宗敎之一種,但可列入宗敎文化範疇。其中最有群眾基礎的是龍母崇拜。西江地區河網稠密,水與民生息息相關,故水神享崇高地位,受到隆重供奉。西江沿線各地都有龍母廟或天妃廟。這位龍母,實為母系社會一位女性首領,生前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身後被視為人民保護神而受到敬仰,也是對女性崇拜的一種形式。德慶悦城龍母廟最為宏大出名。肇慶至今尚有始建於南宋白沙龍母廟和建於清代護龍祖廟,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母文化内涵非常豐富,充分說明藍色文化在肇慶地位和影響,與上述山水文化又有不可分割聯繫。

  5.色彩繽紛流寓名人文化 古代肇慶與整個嶺南地區一樣,為朝廷外罰政敵之地,但它山川秀美、紅豆妖嬈,又為遊人流連。故歷史流寓名人絡繹不絕。他們中既有各級官吏、罪臣逐客,更有慕名來游的文人雅士及其他各色人等。據新編《肇慶市誌》(1996年版)統計,唐宋以來流寓肇慶人物有76人,近現代人物36人。他們來自四面八方,帶來多姿多彩地域文化,以詩文、題刻、碑記、墓志銘、歌瑶、傳說或古建築遺址遺跡等形式留存至今,為歷史名城一筆寳貴精神財富。例如長住肇慶的有唐代詩人房千里、宰相李珏、楊收;宋代詩人方信孺、清官包拯;明代吏部、兵部尚書汪鋐、禪宗三老之一憨山和尚;清代翰林院檢討、詩人朱彝尊,澳門海防同知印光任,著名學者全祖望、何夢瑶、梁鼎芬等,近現代來游的黨政軍民學各界名人更多,如孫中山、蔣介石、蔡廷鍇、葉劍英、郭沫若、王力、容庚、夏衍、趙樸初等。這些流寓名人留下文化藝術作品和遺跡遺址數量之多,内容包含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在廣東各級歷史文化名城中是數一數二的,應予充分整理和開發,為名城現代文明建設服務。

  當然,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特色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且每因時代變遷而不斷嬗替,以上所列諸項,不過是肇慶名城歷史文化主要特色而已。再舉多了反而會主次不分,頭緖紊亂,不能給人留下鮮明印象。事實上,肇慶尚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可供進一步發掘和研究。例如它長期為西江地區政治中心,宋代為端王趙佶即後來宋徽宗封地,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間為兩廣總督駐地,這都有很多政治歷史事件可從制度文化角度加以研究;又肇慶為古代用兵嶺南必爭之地,秦漢統一嶺南、東晋盧循起義軍、唐黄巢起義軍、宋儂智高起義軍、明黄蕭養起義軍等都在附近與官兵交戰,宋軍在崖山敗北後與元軍在肇慶附近有過惡戰,明末皇族朱由榔在肇慶即位(即永曆帝),肇慶為行官,此後也發生過反復爭奪戰,這些歷史事件當有遺跡遺址可尋。又肇慶為西江交通樞紐,商旅雲集,商業會館、古碼頭、老字號商鋪等諒為數不少,也是名城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應得到重視和整理。

  上述顯示肇慶歷史文化根基非常深厚,歷史文化資源也很豐富。近幾十年主要藉助於發展旅遊業來發揮名城優勢,這無疑是符合肇慶名城性質和歷史文化特點的。最近肇慶市政府提出肇慶市建設花園式風景旅遊城市的構想,比已有城市規劃更有卓識遠見,應成為名城發展方向和目標。問題是必須妥善處理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管理關係。筆者認為,一方面必須堅持兩者相結合原則,使名城文化古跡得到眞正的保護;另一方面,歷史文化資源必須開發利用,使名城邁向現代文明。現在進一步明確把整座城市建設為花園式風景旅遊城市,這就不但使原有風景旅遊區繼續向縱深方向發展,而且也為處於賦存狀態的其他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巨大可能。經驗顯示,名城旅遊業能否長盛不衰,關鍵在於它歷史文化的魅力。也許時髦的人造景點會帶來轟動效應和可觀收入,但這些景點生命週期一般不會太長,最後不免淪於冷落。對於已有相當旅遊基礎的肇慶城市,除了基礎設施的現代化以外,在城市建設格局、城市風貌和形象、城市文化景觀和活動等方面應充分表達自己特色。這種特色越突出,在某種意義上看其名城歷史文化形象就越鮮明和強烈。正如1982年國務院批轉國家建委等部門《關於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的通知所指出的:“搞現代化,並不等於所有的城市都要建設很多工厰、大馬路和高層建築。特别是對集中反映歷史文化的老城區、古城遺址、文物古跡、名人故居、古建築、風景名勝、古樹古木等,更要採取有效措施,嚴加保護,絕不能因進行新的建設使其受到損害或任意移動位置”。這對肇慶古城規劃建設尤有指導意義。

  肇慶歷史文化優勢也決定花園式風景旅遊城市建設應以開發歷史文化資源為一個主要方向,走旅遊内涵發展道路,而不應生搬硬套外來經驗或模式。少些人工景點,花大力氣復原、再現當地歷史文化景觀,突出名城個性,實現名城價值,這樣肇慶旅遊業也會隨之邁上一個新台階。

  (作者:司徒尚紀 原載《嶺南文史》1998年第2期,合作李寧利)

CNML格式】 【 】 【打 印】